因为满清通过科举取士,获得了汉族士绅的认同和背书,从而建立起稳定的统治。
古人的国家观与今人的国家观是不同的
在20世纪之前的中国,人们接受的教育是传统的儒家文化,四书五经。古人所理解的国家观念是王朝,是君臣契约,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食君之禄,忠君之事
而今人观念中的国家是民族国家,今人所理解的国家是建立在民族认同之上。现代主权观念来自于1648年《威斯特伐里亚和约》,民族国家的形成大约是在19世纪左右欧洲。民族主义,民族国家等观念对中国而言,是舶来品,传入中国大约是在20世纪前后,即辛亥革命这个时间段前后。
因此,虽然中国古代有华夷之分,有汉人之说,但与今天的汉族,民族主义等是有重大区别的。古人观念中的国家是王朝,今人观念中的国家是民族国家。
清朝是一个传统的古典王朝,在传统王朝中,底层百姓普遍不识字,民族意识是模糊的,淡薄的。
自古皇权不下乡,中国古代的基层治理是士绅,帝国内部治理是士大夫,士绅与士大夫,实际是同样一群人,他们在传统中国都是享有国家功名的读书人。孔子作《春秋》曰:“夷狄入中国,则中国之,中国入夷狄,则夷狄之”。意思是说:夷狄到了中原,习用华夏文化习俗,则是中国人。由此可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更强调的是文化认同,而不是血统认同。即使这个君主是个胡人,按孔子说法,这个君主就是中国人。满清沿袭中原传统的开科取士,给予读书人出路。因此,汉人士子认同清朝是中国政权,效忠满清异族王朝,他们心中并没有自已行为是背叛汉民族的"汉奸"这种概念,汉奸一词出现很早,古代"汉奸"一词的含义与现代"汗奸"含义大不相同。现代意义上的汉奸是民族意识觉醒后的产物,汉奸一词在抗日战争期间才流行。古代科举士子读四书五经接受的国家观念是王朝,君臣观念,而不是今人的民族,民族国家观念。满清王朝获得了汉人科举士子,读书人的认同和背书。
清朝通过科举,获得了汉人士绅的认同,满族人虽少,却也能建立起稳定的统治,长达近300年。
但现代民族国家则不同,通过现代化的教育,宣传等手段,将民族意识,民族认同下沉到底层百姓,刻在每一个民众心中,民族国家是建立在民族认同之上。民族国家具有强大的动员能力,可以让人民心甘情愿将自己生命化为燃料,为民族,为国家而燃烧。
经过辛亥革命,北伐战争,普通中国老百姓的民族意识已经觉醒,对国家认同开始建立在民族认同之上。抗日战争变成一场民族战争,各个阶层中国人哪怕是拼尽一切也要赶走日本人。因为时代不同了,人们对国家的观念变了。两三百年前满清人可以办到的事,日本人却再也办不到了。
简单打个比喻:题主这个问题好比是:古代女性为何会认同三从四德(古人观念)?她们难道不知道男女平等吗?(今人观念丿
再打个比方,题主好比是在问:匈牙利人,捷克人,斯洛伐克人为什么会接受哈布斯堡王朝(异族)几百年统治而不推翻?(因为古代这些族群的国家认同是建立在天主教认同之上。而今天这些族群的国家认同是建立在民族认同之上)
我们不能用20世纪的观念和标准去衡量和要求古人,不能用清朝的尚方宝剑去斩明朝的官,不能脱离时代,搞时空穿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