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留学,你学到了什么?

- 2658 个点赞 👍
修复了国内生长环境带来的潜意识里的不安全感。
前几年我逛知乎的时候,常见到有答主赞扬美国的「no judge」文化,即充分尊重每个人的价值观和人格独立性,不随意评判他人的言行。
直到我自己去了美国,才发现这种环境简直不能更令人舒适,后来待久了,也慢慢看出了更多的东西,这种氛围的形成不仅仅是物质基础和种族多样化的功劳,背后的心理因素也不可忽略,即个体由自我接纳发育出的强大的安全感。
说到安全感,国内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女生」、「谈恋爱」、「缺乏安全感」、「作」,这恰恰证明了很多人对缺乏安全感并没有认知,以为它只是女生谈恋爱期间才会出现的特有的毛病。
其实安全感从来都不关另一个人的事,它是我们个体与这个世界进行互动、联结的基点,一个完全没有安全感的人会把自己闭锁起来,不会与世界互动;一个安全感差的人不会敞开心扉和世界交流,只会先紧绷着试探然后在自己试探出的安全区域里画地为牢;而一个安全感足的人会不断扩张自己探索世界的版图,在与世界的互动中充分燃烧自己的能量,对生活有激情,对事业有热情。
我在美国的时候,不止一次体验过人家这种强大的安全感。
打扮老土素面朝天的女生笑得好像世界选美冠军,60 多岁的老头进拳馆跟我们这群年轻人实战都没带犹豫,事业有成的中年人仅仅因为想回归校园就辞职读研,退休老人学习跳伞说我的生命才刚刚开始……如果仅仅把这一切归咎为物质基础和文化差异,那么也未免太单薄了些。
而如果要找出背后的差异是什么,我们不妨与国内进行对比。
国内女生普遍有容貌焦虑,哪怕是长得美的女生,也有种带着包袱的感觉;国内几乎人人都有物质焦虑,好好读书不是为了享受知识,而是为了以文凭为踏板获取优渥的物质生活;国内别说老人,三四十岁的中年人都已经普遍对生命没有热情,不会主动发展爱好、学习新事物,余生只剩下重复;国内「恐异」的程度可以和西方「恐同」的程度相比肩,跟别人不一样的三观、性情是不被认同的,然而奇怪的是同样的人似乎对「没有两片树叶是相同的」这个常识没有异议;……例子可以举出一百个,但它们只是表现形式不同。
我们整天焦虑这个恐惧那个、在意别人的眼光、惧怕鹤立鸡群,本质上是集了不安全感、不值得感、匮乏、情绪内耗等多个心灵漏洞为一体,我们每一次对别人的评判,其实不是我们真的对别人意见那么大,而是我们在投射自己潜意识里的焦虑。
这种情况并非国人特有,只是国人因特殊的历史情况而显得更严重一点。
美国人充足的安全感让他们对很多人、事、物都很宽容,勇于尝试,也不会挑剔别人。
当然这也是由他们的充沛的物质基础和良好的人文环境塑造的,但不代表我们没有拥有过他们那个环境,就可以理所当然地责怪家庭和社会,自己不做任何疗愈和处理。
我们社会给我们种下的思想钢印已经成为了一个内置程序,时刻影响着我们与外界的互动,并且随着年龄增长而愈发根植于我们的潜意识,如果我们不改变潜意识,那么潜意识就是我们的命运。
而我们该怎么拔除潜意识里的遗毒,建立充足的安全感呢?这点国外的环境也可以给我们启示,那就是——接纳,先接纳自己的好与不好,再尝试理解他人的同与不同,和其光,同其尘,挫其锐,解其纷。
只有先自己对自己好,让自己的内心舒坦了,我们才会明白怎么对别人好,怎么才能让别人舒服,这样我们才能在人际互动中找到舒适的位置。
这也是我对西方「个人主义」的理解,它是一个超越了他人与自己、主体与客体、对与错、物与我之间的二元对立的意识层次,而不是我们通常所曲解的「自私」、「自我」。
我十分庆幸有留学这段经历,是因为它给了我一个珍贵的时间空间,让我从感受被接纳开始,一步步走向自我接纳。
很多人都说过,在国外很容易有一种「什么都能做」的错觉,不管好的坏的,似乎都没人予以评判,都会被接纳。
实际上当然不是,只不过日常生活别人对我们的尊重让我们感觉无论做错任何事情,周边的环境都会给我们重头再来的机会。
个体的生命历程被充分尊重,没有人会去评价别人的外貌身材、习惯爱好、收入工作,外界的接纳发育出了自我接纳,自我接纳又投射为向外接纳,如此循环,生生不息。
作为一个拥有小众爱好的人,这点我感受十分深刻。
我是个武痴,在国内的时候从初中开始就一直练习跆拳道,到了美国又练习空手道和柔道。
我在国内的时候从不主动提起我的爱好,因为作为一个女生,一说喜欢武术就必然会招来「你会不会一言不合就打人」、「找男朋友很困难吧?」这类让人感觉很不舒服的评判,但在美国,从没有人会根据我的爱好给我预设一个「粗鲁」、「女汉子」、「不好惹」的人设,从而在还没接触我这个人之前就对我充满了偏见。
我甚至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鼓励,我的空手道教练鼓励我学习柔道,柔道是一种摔跤性质的武术,在国内女生想练这个,肯定会被人劝「女孩子不用练这么猛的」、「找不到男朋友怎么办」,但在美国,我从未接收到过这种劝阻,柔道非但不是我不愿意宣之于口的东西,还成了我的一张社交名片,让我在异国他乡拥有了一个稳定的社交圈子我朋友圈背景,至今舍不得换你说在这种环境里面我怎么可能会没有安全感?接纳自己,是建立安全感的第一步,接纳他人,感受在与他人的互动中反馈过来的二次接纳,就会进一步巩固自我接纳,从而发育出安全感。
光是能完成修复安全感这么一个重要的课题,我都觉得我的留学经历值回本了。
在我小的时候,我听大人们讨论留学,讨论的是「异国文化」、「价值观冲击」、「不同的思考方式」、「不一样的审美」,我长大后,这些话题都被「找工作」、「留学支出回本」、「赚美元」这种单一的价值观取向的讨论取代了,你跟别人讲眼界开拓、精神富足、内心成长、人格成熟,别人会觉得你尚且幼稚,还对世界充满幻想。
我很难过,这是一种倒退。
如果条件具备,留学绝对值得一试,我回国也发现国内尚存很多人对海归脑子里不一样的世界感兴趣,会问出题主问的这种问题,会看我这篇回答这样的文章。
无论你是一个准留学生还是一个对海外生活感兴趣的人,我都推荐你多接触一些有不一样经历的人,内在的成长达到了一定程度,就绝对会显化为外在的富足,内心对财富具有匮乏感的人不太可能赚到大钱,因为他潜意识里认为大钱不属于自己。
哪怕身边没有留学的人,大家也可以通过进一些留学群来接触多种多样的想法,我手机里常年不乏这些群,在我工作累的时候,我都会进去看看里面在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加坡、爱尔兰等各个国家的同胞的插科打诨,感受他们在这一刻这个心态背后的异国生活。
如果让我推荐,我会推荐下面链接里的这个群,里面既有已经身在异国的人,也有准留学生,观点的碰撞很有意思,相信大家进去看看也会有收获:『马上加入留学信息群』获取一手留学咨询!Offer 信息+留学政策+资料立即入群编辑于 2022-10-21 11:42・IP 属地未知赞同 26581,174 条评论分享收藏喜欢收起。
查看全文>>
乌鸦在飞 - 0 个点赞 👍
很多的同学其实去出国学到的是专业知识,语言和很多实践经验和新的思维方式。
但实际上除了独立学习能力和生活能力的提升,包括海外的一些经验之外,最重要的是给你的价值观的一些比较好的引导。
尤其是我们国内很多的思维和思想和国外可能会有一些差异,当你去感受到海外的时候,你才会发现有的东西我们需要看到海外的好的地方才能够引入到我们的实际的工作和生活。
有的时候把你海外学到的这些东西能够应用是最主要。
发布于 2022-11-25 11:44・IP 属地北京赞同添加评论分享收藏喜欢。
查看全文>>
西日韩留学吕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