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软为什么将 Windows 回收站设计为清空后无法找回?有改进方式吗?
- 3 个点赞 👍
windows的回收站其实可以参考苹果或者安卓手机相册那种。设置一个月或者其他时间之内,按照删除时间从早到晚,自动彻底删除。又给大家后悔的时间,又可以慢慢清空。
查看全文>>
为人民服务 - 0 个点赞 👍
现在回收站的默认设置是超过30天的文件自动删除,所以改成按delete删除的习惯就好了
查看全文>>
再买自检星剁手 - 1743 个点赞 👍
这个建议非常好。
微软可以考虑设置一个回收站层级。
正常delete进入“回收站”
清空“回收站”后进入“垃圾堆”。
直接shift+delete也进入“垃圾堆”。
“垃圾堆”定时自动清理,进入“焚烧炉”。
“焚烧炉”定量自动清理,进入“生态圈”。
最后“生态圈”对应扇面可以自由擦除。
用户可以通过win+ctrl+alt+shift+t的快捷键进入“垃圾堆”。
也可以在进入“垃圾堆”后通过输入指令3afe04b8进入“焚烧炉”。
也可以在进入“焚烧炉”后按下键盘上所有按键进入“生态圈”。
发布于 2022-07-08 16:21・IP 属地江苏查看全文>>
石榴必死 - 598 个点赞 👍
垃圾袋 -> 垃圾桶 -> 小区垃圾桶 -> 垃圾车 -> 回收站 -> 大型垃圾车 -> 填埋场 -> 土层下
8 层回收站够用了吗?
发布于 2022-08-24 21:50・IP 属地上海真诚赞赏,手留余香还没有人赞赏,快来当第一个赞赏的人吧!查看全文>>
SCEtoAUX - 530 个点赞 👍
1 你可以建一个文件夹,叫做“次级回收站”。
2 每次想要删东西的时候,都右击选择“移动到=>次级回收站”。
3 每次想要清空时,就在“次级回收站”当中删除,进入“回收站”。
4 如果清空后悔了,那么还可以在“回收站”里面捞回来。
你很快就会发现,如果你真的想要删掉一个东西的时候,3和4是连续操作的。
是你自己不给自己找回的机会。
发布于 2022-07-09 18:46・IP 属地上海查看全文>>
不辣的皮皮 - 455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wuolong - 355 个点赞 👍
被网友痛骂一顿后,Windows决定在win12上引出分级删除制度,删除的文件先放进回收站,30天后再放入废品站,60天后再放入焚烧站,180天后最终真正删除。
由于普通删除不能真正删除文件,这导致一种一键完全删除的脚本流行起来了
某管家某卫士类软件出现了一键完全删除功能
Windows:当初谁让我出分级删除制度的?
发布于 2022-11-10 12:41・IP 属地广东查看全文>>
车大炮 - 197 个点赞 👍
感谢知乎用户 提出的参考意见:
微软为什么将 Windows 回收站设计为按下Ctrl+Shift+Delete+f+u+c+k+1+4+5+小键盘上的1+小键盘上的4快捷键后无法找回?有改进方式么?
我们<del>并不存在的</del>开发团队这样回复道:
尊敬的用户您好,您报告的问题已经收到,与相关开发团队联系并反馈后,他们满怀敬意地如此回复您:您真是一个一个的天才,您所说的问题我们已经复现,将在 Hugehard Windows® 2023 年度更新中加入充值成为 SVIP 才能删除 TwoDrive™ 中 Recycle Bin 1919810 中全部文件的功能。感谢您的反馈,祝您生活愉快。
其次 我们的 Windows® 与微软可是一点关系都没有呢。
我们兴奋且充满期待与憧憬地告诉您,基于 Microsoft Windows®[1] Pro Plus Max 的 Hugehard[2]Windows®[1]现推出了针对知乎使用者反馈的全新功能。其中之一,便是我们大家都喜欢的「多重回收站机制」!
「多重回收站机制」能够防止您误删您重要的文件,具体说明如下:
当您在键盘上按下
Delete
键时,Hugehard[2]Windows®[1]会自动将您光标选定的文件移入 \text{Recycle Bin One} 文件夹中;当您进入 \text{Recycle Bin One} 文件夹再按下
Ctrl
+Shift
+Delete
+1
快捷键时,便可以将所有位于 \text{Recycle Bin One} 的文件移动至 \text{Recycle Bin Two} ;以此类推 \cdots
当您终于进入到 \text{Recycle Bin One hundred fourteen thousand five hundred fourteen} 时,再同时按下
Ctrl
+Shift
+Delete
+1
+4
+5
+小键盘上的1
+小键盘上的4
快捷键时,便可将所有位于 \text{Recycle Bin One hundred fourteen thousand five hundred fourteen} 的文件移动至您基于 OneDrive®[1]衍生而来的 TwoDrive™ 网盘中的 \texttt{Recycle Bin One} 文件夹中。为了和您本地的 \text{Recycle Bins} 文件夹进行区分,我们用特殊字体标明 TwoDrive™ 网盘中的 \texttt{Recycle Bins}。同理地,当您最后进入到 \texttt{Recycle Bin One million nine hundred nineteen thousand eight hundred ten} 时,再同时按下
Ctrl
+Shift
+Delete
+f
+u
+c
+k
+1
+4
+5
+小键盘上的1
+小键盘上的4
快捷键时,便可将所有位于 \texttt{Recycle Bin One million nine hundred nineteen thousand eight hundred ten} 的文件真正删除。Hugehard[2]Windows®[1]的「多重回收站机制」真正做到了防误删,比 Microsoft Windows®[1]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我们还令人感动地提供了一个世界级的伟大发明:
fuck-recycle-bin
实用程序。您可以在内置于 Hugehard[2]Windows®[1]的
cnm
实用程序(Console commaNd interpretation prograM)中,使用fuck-recycle-bin
命令进入到fuck-recycle-bin
命令行。在其中输入illfuck somefile
指令即可开始搜寻somefile
在您文件系统中的位置。特别地,illfuck
指令只会搜寻本地 \text{Recycle Bins} 中的文件,如果想要仅搜寻TwoDrive™ 网盘中的 \texttt{Recycle Bins},请使用illfuckup
指令;如果想要同时搜寻本地及TwoDrive™ 网盘,请使用noway
指令。比如,如果您的文件
the_file_which_be_fucked
位于 \texttt{Recycle Bin Nine} ,则您使用illfuck the_file_which_be_fucked
指令时,fuck-recycle-bin
实用程序会发现它在 \text{Recycle Bins} 中找不到该文件,会友好地返回Fuck you!
代表没有找到;而使用illfuckup the_file_which_be_fucked
指令时,fuck-recycle-bin
实用程序会发现它在 \texttt{Recycle Bin Nine} 中找到了该文件,并友好地返回Hey you! Your fucking file "the_file_which_be_fucked" is here -> Fucking Bin Nine
代表它在 \texttt{Recycle Bin Nine} 中找到了该文件。噢!这是多么伟大的发明啊!我们将这一系列伟大的更新称作 Hugehard[2]Windows®[1]2022 年度更新。
后注
本回答 completely 为整活回答,回答中提到的 Microsoft Windows®[1] Pro Plus Max, Hugehard[2]Windows®[1], Hugehard[2]Windows®[1]2022 年度更新,TwoDrive™ 网盘,
cnm
实用程序(Console commaNd interpretation prograM),fuck-recycle-bin
实用程序等都是虚构的。数字转换英文的工具为https://tw.piliapp.com/converter/english-numbers/,感谢。
参考
编辑于 2022-08-24 21:58・IP 属地山东查看全文>>
SFagri - 71 个点赞 👍
我来说个非主流的,很多人清空回收站单纯是因为有强迫症,见不得回收站有东西,所以随手就会右键→清空回收站。这个很容易解决,直接把“回收站满”的图标改为“回收站空”的图标就行了,这样任何时候你回收站的图标都显示回收站是空的,你也就不会去点右键“清空回收站”。
效果是这样的:
但是如果你仍然点右键,还是可以清空的。
正常空回收站是不能点清空的:
编辑于 2022-08-30 17:22・IP 属地湖北查看全文>>
学渣2017 - 23 个点赞 👍
下面这些应该够你用了,不够我再给你加些。
- 回收站
- 回收站的回收站
- 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
- 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
- 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
- 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
- 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
- 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
- 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
- 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
- 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
- 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
- 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
- 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
- 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
- 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
- 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
- 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
- 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
- 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
- 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
- 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
- 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
- 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
- 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
- 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
- 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
- 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
- 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
- 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
- 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
- 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
- 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
- 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
- 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
- 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
- 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
- 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
- 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
- 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
- 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
- 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
- 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
- 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
- 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
- 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
- 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
- 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
- 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
- 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的回收站
发布于 2022-09-03 13:11・IP 属地上海查看全文>>
风君子 - 5 个点赞 👍
有一个非常生草的做法:
众所周知的是,微软提供了mini filter的方式来监视文件系统变化……
啊,我们不用监视SetInformation或者Create:Create适用范围太窄了,而SetInformation则没办法区分“送入回收站”和“从系统中除外”
(因为扔回收站也会设置Disposition再取消掉,估计是为了检查冲突?)
但是反过来,在所有句柄都被释放,Cleanup回调被调用的时候把Disposition取消掉,就可以实现阻止文件被删除的效果了。
(虽然这部分已经写出来了,但是核心代码就两行的玩意没什么发出来的必要…过两天看看能不能撸个麻烦点的二阶回收站出来)
嘛嘛嘛,当然当然,总是删文件不过脑子的话,谁也救不了的啦!
发布于 2022-11-16 19:02・IP 属地北京查看全文>>
w2014 - 3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林大路 - 2 个点赞 👍
在没有回收站的Win31年代,删了就是删了,再也找不回来
回收站就是设计出来让你删了还能找回的
你说你要给回收站再设计一个回收站是什么意思
我知道了,你的硬盘太大,没东西放
那好,你自己划个分区,叫做回收站,里面建10个文件夹,从1-10,删除的时候就把文件移动到1,然后半个月1里面的文件移动到2。。。以此类推。。到10的时候再丢去回收站
编辑于 2023-02-02 07:04・IP 属地法国查看全文>>
Enzo Jiang - 0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海军 - 0 个点赞 👍
Windows的回收站只能说是合理,但是从产品上而言的确不算是先进。
现代任何和存储相关的APP(包括nas系统)回收站都不需要主动去删除,文件不要了就扔进去。过一段时间系统会帮你自动删除。所以在网络存储上,反悔几乎没有什么成本。
而Windows走过这么多个版本,回收站仍然是一种主动的清理行为。而用户习惯上,不会有“啊,我回收站里有东西没清。我得去清理一下!”的意识。
所以,要体验好。自己写脚本。
发布于 2024-08-14 15:20・IP 属地上海查看全文>>
加小油 - 0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别来无恙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