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个回答

外管总局放宽境外人士在华购房限制,地产化债是否会走「境外方案」,对此你怎么看?

闻号说经济
382个点赞 👍

重大利好?也是会起名字,要不要把一起的一些报道也贴出来,每年都有,2022年,外资开始抄底中国房地产,2023年也在抄底,2024年还在抄底,到了2025年还是这套,真就是欺负大家没有记忆啊,也对,大家的记忆还真就是比较短,很容易自己修改自己的记忆,主要是怕得罪人,这类标题要多少能查到多少。

回到这个问题,外资部分购入我国的商业相关的地产确实是事实,比如一些物流产业园,能创造稳定现金流的确实买了一些,但就应该说清楚,这个房地产不是大众一般认为的居住属性的房地产,正常的报道应该是避免歧义而非故意引导,要是谎言被戳穿了,怕是会带来对大媒体的不信任感。

这个问题是怎么“忽略”细节呢?

人家外管总局放宽的是“境外个人在满足房地产主管部门及各地购房资格条件下,可以在取得房地产主管部门的购房备案证明文件之前,凭购房合同或协议先行在银行办理购房所涉外汇资金结汇支付,后续再向银行补交购房备案证明文件”,放宽的是钱可以提前结汇,其他的规则不变,境内购房结汇支付便利不改变境外个人境内购房政策,就这,可以被解读成重大利好,显然具有强烈的引导性,我们常用的套路就是,虽然要树立对外情绪,但很多时候要靠宣传外部资金的决策来引导市场这是大趋势,有时候感觉左右脑互博一样,这么一个小改动就能吸引境外人员买房?

我国房地产的重要定价标准就是公共福利,人家本身也不缺公共福利,即便子女在境内,和我们必须买房才可以上区域内的小学不一样,甚至录取竞争都不一样,比如很多虽然是华裔,但国籍不在境内,依旧可以享受特别的录取优待,可能比北京户口还值钱。用来卡国内年轻人的路子,以及1~2%租售比,指望人家来接盘你的房地产(房企的债务),过于乐观了,现在政策的目标其实还是怎么挖掘国内的婚育主体,所谓的丈母娘经济残留,以及要享受城市基础公共福利,必须和户籍房子捆绑在一起,逼着年轻人买房,婚育率崩掉也不奇怪,即便这几年房价下跌还能缓解一些婚育主体的压力,但跌幅可能还不够。

内债不是债,是财富的流转,外债是真正的债,是几十年外汇储备的转移,结合我国外汇管制的进来松,出去难(至少普通人是这样),放宽境外人员的换汇也能理解外重大利好,实在找不到新的宣传点了吗?甚至还不如把丈母娘经济拉出来再炒作一遍,说服力或许还要更强一些。

还没有人送礼物,鼓励一下作者吧
王克丹
自由评论 (0)
分享
Copyright © 2022 GreatFir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