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科所存在的问题也是,绝大多数后发国家所存在的问题,我个人喜欢将这个问题称之为“文化层面上的创伤性应激障碍”。
后发国家因为起步晚,错过了大航海、文艺复兴和科学革命,他们往往面临的是成型之后的强大西方殖民者,这种强是各种意义上的强,从经济到政治到文化,西方都要远远强于这些后发国家。
而且西方也不是什么善男信女,他们强了之后就要揍你,就要奴役你,就要压迫你。
挨了揍就会想对抗,对抗不过就想逃避,可是,为了防止自身亡国灭种,又不能逃避,还是得学习对方。
所以说后发国家的文科,往往会建立起一个二元化体系,这个体系包含两套知识,一套是由西方引进过来的所谓西方先进文科,另一套是本土的传统文科。
当这些后发国家需要对抗的时候,就会把西方先进文科拿出来,师夷长技以制夷;当这些后发国家想要逃避的时候,就会重新钻回到本土的传统文科之中。
中国其实长期也存在这个问题,比如说历史学的分类,将史学分为中国史和世界史两大类,这种分类方法就让人感觉很不可思议,难道中国史就不是世界史的一部分了?世界史就不包含中国史了?
这种现象最后往往就造成,学世界史的学生对中国史是一窍不通,连本国的历史都分析不好;学中国史的学生,信息闭塞的要命,外国是怎么发展的一概不知。
但是文人相轻,学者们往往又不会承认自身知识体系的缺陷,于是他们就发明出了一套又一套来证明自己缺陷是正当的说辞。比如有些学中国史的会说,西方都是在搞伪史学,一部中国史就足够全世界用了;而学世界史的则会讽刺学中国史的都是群土包子,除了在酒桌上吹牛,对于国际关系和现实政治没有半点用处。
这种二元化体系有没有好处?其实是有好处的。
一方面,在一个国家虚弱的时候,它能够避免在外来文化引入的过程中,对本国国民信心冲击太大,造成认同感解体。另一方面,它能够一定程度上协调保守者和进步者、本土派和西方派的关系,让二者的斗争控制在一定的框架内,不至于激化。
但是,一旦一个国家开始进入中等发达国家阶段,并开始尝试对外输出文化。这种二元化体系就会从原来的功臣变成现在的罪人,整个文科体系长期左右互搏,学科门类术语不互通,进而就造成了文化输出困难,学科内部消耗严重。
而且这种二元化的体系,一旦形成,就意味着会有相关的利益集团附着于其上,是非常难以改动的。国家自从2006年就开始强调将史学二体系加以融合,但是到现在为止都没有成功。
像这种现象同样也存在于文学,艺术,医学和哲学等领域。
至于很多人讽刺中国的文科存在,是为了防止真正文科的诞生,这其实是一种非常典型的利维坦式阴谋论的说法。这种说法过于简化了历史的作用以及利益集团的博弈,往往认为,很多社会现象背后隐藏着一个强大的力量,有意识的去控制着一切。
但实际上,真正和行政机构打过交道的人就会知道,他们哪有那个水平啊?他们如果真有那个水平,也不至于会出那种多问题。
实际上,这仅仅只是一个历史遗留问题导致的各个利益集团,互相缠绕,如同一团乱麻一样,谁都挣脱不开的一个局面而已。
而解开这个局面的唯一方法,就是在各种繁忙复杂的对立之中,重新找到一个统一点,并从这个统一点重构一套体系,去取代之前的二元化体系。
新体系既要包含二元化的优点,也要摒弃二元化的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