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回答都是在扯淡。
因为1962年10月前,印度陆军一共9个师。
包括1个装甲师(第一装甲师),8个步兵师(第四、第五、第十、第十七、第十九、第二十三、第二十六、第二十七步兵师),以及一个独立装甲旅,和一个独立伞兵旅。
其中,3个师在克什米尔,2个师在旁遮普,包括第一装甲师,1个师(第二十三步兵师,虽然下面只有一个旅)在印东北的那加兰地区平叛。这样,还剩下3个师和2个独立旅。
不过,在东巴地区要不要部署军队?
拉贾斯坦-古吉拉特方向要不要部署军队?
2000多公里的老中方向需不需要部署军队?
这3个师加2个独立旅根本不够用的。怎么办?从其他方向抽调部队,并且组建、扩建部队呗。
因为印军一直是在使用拆了东墙补西墙、东拼西凑的方法,临时构建一些旅级部队,甚至营级部队,结果导致印军在师-旅-营的指挥系统在沟通方面出现了重大问题。
我方战史记载的是,俘虏约4000,击毙约4800,合计约8800人,大约相当于一个步兵师。其实远远不止如此。结合我方战史及印方战史,被解放军打垮的印军远比这个数字多得多。
东线的克节朗河-达旺-西山口-邦迪拉一线。一开始,印度人能够在东线的克节朗河-达旺一线部署第7步兵旅和第4炮兵旅,下辖6个步兵营,另有其他连排部队、准军事部队约1个营,以及一个多的炮营规模的炮兵。
这部分印军被我歼灭、击溃后,印军又在西山口-邦迪拉组织布放第48步兵旅、第62步兵旅、第65步兵旅、第4炮兵旅余部(及之后的临时补充),一共12个步兵营,3个炮兵营弱,一个坦克连,这才算一个师。解放军打这一仗,动用了3个师、25个营,把这波印军歼灭、击溃。
东线的察隅-瓦弄方向,印军后期部署了第11步兵旅,下辖4个步兵营,半个炮兵营,对阵解放军一个师,加上两个步兵营、一个炮兵营、一个高炮营、一个工兵营。11月16日,解放军攻克印军前沿主阵地,印军心动摇,开始南逃,解放军进行追击作战。
东线的梅楚卡-墨脱方向,印军部署了第192步兵旅,下辖3个步兵营,对阵解放军军区/军分区3个独立营。11月18日,印军南逃,解放军进行追击作战。
东线的米里金方向,印军部署了第5步兵旅,下辖3个步兵营,对阵解放军山南军分区第一团(大约一个营)。11月18日,印军南逃,解放军进行追击作战。
西线。第一阶段,印军部署第114步兵旅,下辖4个步兵营。解放军部署约8个步兵营,2个工兵团,1个汽车团。第二阶段,解放军是4个步兵营,对阵印军3个步兵营加一个步兵连。
也就是说,印军被我歼灭、大部歼灭、部分歼灭、击溃、追击、逃跑、对峙的是33个步兵营、3个炮兵营,差不多相当于11个步兵旅、1个炮兵旅,大约4个步兵师的规模。没被我歼灭而后退的印军,大部分都是因为西山口-邦迪拉一线,以及瓦弄方向被我军打崩溃了,不得不在其他方向上全军后撤。
这时候,尼赫鲁,以及整个印度面临的是如下局面:
和中国打了一个月,印度全国8个步兵师,被老中歼灭1个师,另外3个师要么被打残,要么是士气低下、前线物资被自己焚烧、一直向后方溃逃、且缺少重火力的溃兵。
而且,解放军发动的攻势视乎并没有减弱。西线的解放军,公路一直修到前线,一个步兵旅对阵解放军一个师级,切解放军已经在事实上切断了列城通向楚疏勒的交通线,几日之内歼灭第114个步兵旅,兵临列城指日可待。
在东线,解放军修通了错那-棒山口-达旺的公路,在解放军拿下南面的鹰窠山口等山口后,再向南6-7公里就是阿萨姆平原了。再给解放军大约一个月的时间,公路可以从达旺修到西山口,而西山口往邦迪拉-阿萨姆平原有现成的公路。整个阿萨姆平原已经崩溃,提兹普尔的达官贵人早已逃之夭夭,不经过战斗占领提兹普尔这一印东北交通枢纽是很容易的事情,到时候,第二十三步兵师也跑不了。所以,整个印东北的印军大溃逃是不得已的事情。
作为一个政治家,不能指望别人的施舍,一定要往最坏的情况准备。但是想要对付老中的大军,马上编制新军不可能,只能从巴基斯坦方向调兵,难道巴基斯坦就没有什么想法吗?想要和巴基斯坦和平,只能让出印度控制的、穆斯林占据绝大部分人口的克什米尔地区,那尼赫鲁这辈子一直倡导的“印度是一个包容多宗教国家”的政治口号就没有任何实质意义。他只能摆出一副,受到了大国侵略,自己是保家卫国,与老中抗争到底的民族英雄的政治姿态。
结果,解放军还真的撤兵了。尼赫鲁这些印度高层一开始都不信,因为历史上从来没有过打赢了之后,还要从收复领土上撤兵的战争。后来一再确认,老中是玩儿真的。
印度的婆罗门向来都是饿死不是嗟来之食的,老中真的施舍了,老中就是要给这个自诩为第三世界领袖的尼赫鲁一个重重的教训。这比杀了他还要难受。最后,已经进入暮年的尼赫鲁,因为这一仗,最后一点精气神也没了,两年之后就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