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个回答含有被封锁的答案3个

为什么战旗方队给杨靖宇支队这么多镜头?

liisu
1481个点赞 👍

杨靖宇将军是全民抗战的精神领袖。是他团结全国人民,促成了“抗战到底”的思想统一,这才有了后来全国一盘棋的抗日救亡运动。

杨将军在极其艰难的环境里,矢志不渝地坚持抗日救亡活动,最终打动了海内外中华同胞,统一了思想,将抗战进行到底,是他点燃了全民抗击日寇、救亡图存的热情。

在他就义之前,妥协派如蒋光头,投降派如胡适、汪精卫,有限抵抗派张学良(玩砸了),各种不坚定思想层出不穷。对抗战意志并不坚定,因此造成了918东三省彻底沦陷。

最后将军弹尽粮绝、慷慨就义后,消息传遍全国,震惊海内。

当时很多人认为他们早就死了,也有人认为他们不自量力。东北军在正面战场被日本人打得节节败退,他们几个东北抗联敌后游击也就是螳臂当车。

所有人都在逃命,老百姓逃命,当兵的打不过也逃命,所有人陷入恐惧,贪生怕死、苟且偷生。

只有东北抗联站出来给国人树立了一个榜样。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保家卫国义不容辞。而杨靖宇,是把那面旗帜扛到最后的人。

某种意义上来说,东北抗联的抗日行动是毫无胜算的,但正是通过这种慷慨赴死的行动,才能向国人传达抵抗侵略的勇气,和救亡图存的信念。

国人没想到,竟然有人在冰天雪地、四面受敌、毫无补给的敌后战场,坚持自己保家卫国的理念,更没想到,抗联的这场抗日斗争能坚持了那么久。

可以说,有这种英雄的个体,不怕死的队伍,这个民族才能幸存下来。

那种为国家抛头颅洒热血的悲壮、视死如归的爱国主义彻底感染了大家。全国军民才能统一思想,不再贪生怕死。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兵,抗日救亡要打到最后一个战士;敌未出国境,言和即为汉奸。

杨将军整个抵抗就义的过程震撼了日寇。

他最后已经饿得皮包骨头,负责追捕杨将军的日军指挥官岸谷隆一郎无法理解杨靖宇是如何在如此极端的环境下坚持战斗的,于是命令军医进行解剖。结果发现,他的肠胃里只有草根、树皮和棉絮,没有一粒粮食。

在场的所有人都被深深震撼,日军指挥官也不得不感叹:“他虽为敌人,但确是个英雄!”

杨将军让日本人认识到,民国虽为弱,却不乏忠勇之辈。中国人不是那么容易战胜的。


抗联从此过,子孙不断头。

再讲讲杨靖宇将军生前奋斗的工作单位。

东北抗联在内无粮草、外无援兵,并长时间与党中央失去联系的情况下,独立奋战。他们面对日本关东军的疯狂“围剿”和经济封锁,常常需要在零下三四十摄氏度的严寒中行军作战,缺衣少食,渴饮雪、饿食树皮草根是常态。

抗战期间,东北抗联付出了极其惨烈的牺牲。据不完全统计,东北抗联共牺牲师级以上指挥员100余人,其中军级30余人。

我们熟知的杨靖宇、赵尚志、赵一曼等英雄,皆壮烈殉国。至抗战胜利前夕,部队从鼎盛时期的数万人仅存千余人。

尽管条件艰苦,抗联将士始终牢记为人民而战的初心。“子孙不断头”正是他们甘愿为后代牺牲一切的崇高精神的写照。日军通过建立“集团部落”(俗称“人圈”),企图隔绝抗联与群众的联系。但东北民众仍尽力支持抗联。

作为杨靖宇将军慷慨赴死的的一个回声。张自忠将军在(40年5月)也选择了为了祖国慷慨赴死。

张自忠将军的故事更加传奇。他在 918事变以后跟蒋光头一样是妥协派,觉得惠够了日本,就能有和平,然后秣兵历马(弄上40个德械师),挥师北伐。

(这种想法胡适曾经批评,蒋先生只有准备好了再打,日本人必不许他准备好了再打)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时,张自忠时任北平市长。为掩护主力部队转移和撤离百姓,他奉命留在北平与日军周旋。此举使他被外界误解为“汉奸”、“卖国贼”,报纸称他为“张逆自忠”。

他忍辱负重,最终设法逃离北平,但污名一直困扰着他。重返部队后,张自忠决心以死报国,证明自己的清白。后来他率部参加了台儿庄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随枣会战等众多重大战役,屡立战功。

后来在枣宜会战、南瓜店战役中英勇殉国(40年5月)。年仅49岁。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反法西斯同盟国中阵亡的最高级别将领。

长歌怀采归
自由评论 (0)
分享
Copyright © 2022 GreatFir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