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个回答

清华大学求真书院发表关于丘成桐数学领军计划声明,称数学领军计划正常组织秩序受到影响,哪些信息值得关注?

liisu
446个点赞 👍

作为一名曾经竞赛保送清华基科班的学生,看了这份声明有种说不出的感觉,理想终究无法摆脱现实的引力。

近些年各类保送政策都在急剧收紧,都是因为政策的理想化追求被现实世界无比沉重的利益扭曲了。特别是竞赛保送,初衷是选拔一批出于对学科的巨大热爱,愿意主动沉迷投入时间精力去玩更深入的专业知识的学生,让这类特殊的学生能够免于追求“面面俱到”的高考误伤,所以很多年前大学招生开放了学科竞赛等各类通道。古早的竞赛因为师资、教材等资源非常落后的缘故,虽然有种“菜鸡互啄”的感觉,但至少几乎所有参与者都是对高中课程知识已经充分掌握并且学有余力,还希望探索更深刻更专业的理论的学生,并且他们当中的绝大多数的确后来继续深耕本专业,甚至还有成为领域内的佼佼者。

但是随着社会经济越来越发达,家长们越来越精明“有眼光”,发现了高考挤独木桥之外的竞赛保送的走钢丝,并且看上去这条走钢丝的竞争没有高考那么激烈,更重要的是,家长的资源和“远见”能在竞赛保送这条独木桥上发挥远比高考更大的作用。因为高考几乎是全民参与,不管家长重不重视、聪不聪明、有没有资源,总是能从各种石头缝里蹦出一大堆学霸学神,学生的学习和成绩并不能有效“传承”。但竞赛就不一样了,如果家长在科研圈里有一定资源地位,那么靠着几乎没有监管的竞赛很容易帮子女搞到名额。就算家长没什么资源地位,但是如果有“眼光”和“规划”,那么子女只要按部就班地按照家长精心规划的轨迹,也能有更大把握考上更好的大学。

再加上现在普遍的教育焦虑、更加充分发展的市场经济,出现了不少有足够专业知识、竞赛辅导水平、竞赛参加经历和成绩的人,开展市场化专业化的辅导,培养出一批精心饲养的“职业选手”,甚至很多“职业选手”干脆彻底放弃其他学科专精1门,用别人备考6门课程乃至“听话老实”地学9门课程的时间,全部聚焦到1门竞赛上,“专业”+“专精”,自然能吊打业余和分散的普通人。

但是这种精心喂养出来的专业选手,他们本身对学科并没有多少纯天然的发自内心的热爱,要么是非常被动地听父母摆弄操纵,要么是非常早熟地知道要考名校出人头地,但是对自己究竟想要什么、喜欢什么、追求什么这些更重要的问题,都没有发自内心的想法,而是被成熟的大人们捏造了一个。再加上现在为了防止竞赛保送变成上名校的捷径,很多大学都只允许保送相关专业、严令禁止转专业、必须完成本硕博的培养方案,这又会极大地扭曲原本就已经被误导到不属于自己道路上的学生。

虽然精心饲喂圈养的品种在自己专业所属的短期竞赛中能胜过野蛮生长的野生动物,但是在无比复杂的人类社会、足够漫长人的一生中,很容易被无情的现实好不留意地击败甚至摧毁。


我的亲自经历并目睹了中学学科竞赛保送的很长一段历史进程,这一进程非常鲜明地体现了社会管理中“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复杂性,以及新生事物“初露苗头,支持鼓励——野蛮生长,乱象横行”——重拳出击,全面收紧”的常见过程。

学科竞赛刚开始的时候,仿照国际上的学科奥林匹克竞赛和部分国家的奥林匹克竞赛,由相应的半官方半民间的学会组织举办了国内的学科竞赛,学会本身是民间的群团组织,但是领导和重要干事为体制内有一定职称和职务的人员。后来又发展出了一些“XX杯”“XX地区”之类的竞赛,让觉得正常课程学有余力并且对某门学科有兴趣的同学,能够再深入地学习,并进行比赛和证明自己的机会。

那个年代由于国内的教育水平还很不发达,教育系统的各项制度都还不够成熟,所以对各种新兴事物都还很支持和鼓励。并且当时大学的录取率还非常低,能学懂高中知识考上大学的人原本就不多,能考高分进名校的更少,还能在高中阶段去学些更深奥的竞赛知识更是罕见,所以学科竞赛的初期发展还处于“菜鸡互啄”的阶段,除了极罕见的有父母培养或者“落难”高水平知识分子教导的,能去搞竞赛的大部分都是自己有极大兴趣和极强的实力的。

早期大学招生的自由度也很高,除了全国统一的高考,还有各种保送生、自主招生的权力,大学利用极大的招生自主权,抢夺最顶尖优秀的学生。不只是最顶尖的大学能招到保送生,各类中游985、末流985、211大学也都利用保送和自主招生分一杯羹,抢夺能抢到的优秀学生。但是有道路就会有人试图找门路,就连最严格的高考都偶有各种作弊、替考、顶替、漏题等状况发生,更不用说自由度极高、彻底缺乏监管的保送了,于是不可避免地招入有关系有门路的学生。

各种乱象也开始随之而来,各层次大学在抢夺顶尖优秀学生的同时,也在被强塞进关系户,于是学科竞赛和保送开始进入野蛮生长阶段,不只是数理化,还有各种作文大赛、创新大赛、英语大赛、演讲大赛都能保送,其中不少项目不像数理化这样有“做题”的客观标准,而是评委说你行你就行,或者直接把家长的科研成果拿来挂名,就连数理化这种硬核竞赛,主办省份的学生被透题也逐渐成为明面上的规则。

随着竞赛保送这条原本人迹罕至的高空走钢丝变成了稍微宽敞些的独木桥,越来越多学校开始组织水平较高的同学系统地参加竞赛培训,全国奖项、省队、省级奖项的名额比起初膨胀了三四倍,甚至原本根本拿不到奖的水平也能混个省二了。同时越来越多有门路的家长利用规则为自己水平不高的孩子铺设捷径,竞赛保送开始逐渐泛滥。

刚开始踩刹车的是顶尖名校,原本只要单科省一就能保送,但发现部分单科省一实在太水,并且省一级的关系户有些多,很多保送生大一跟不上课程直接退学回高中重造了,于是顶尖名校开始收紧保送政策,要么全国金牌,要么省队基础上再参加本校的保送生考试。

虽然省级关系户搞不定顶尖高校,但搞定个普通985特别是本省的985还是轻轻松松的,更不用说其他各层级高校,只要所在城市有门路,竞赛保送就不会太难。走门路赛关系户的歪风邪气终于膨胀到教育部门忍无可忍的态势,于是直接把竞赛保送的门路一把掐个半死,极大地限制了高校招生的自主权,并且推出了教育部门话语权更强的“强基计划”,只有真正水平极高的竞赛生和关系通天的关系户才有能力保送了。

除了“关系户”,竞赛保送的另一个违背教育部门选拔初衷的问题是“军备化”。早期的学科竞赛是“菜鸡互啄”,因为当时没什么人把竞赛保送当作上名校的捷径,而只是学有余力的“玩票”而已,玩出来了就顺其自然上个名校,玩不出来就老老实实高考考个名校。当时搞竞赛的几乎都是高考本身没什么问题,随随便便发挥失常也能考个复交的程度,只有极少数是非常偏执的偏科,只对一门有极大的热情和投入,但是别的科目也只是“普通”而不是菜鸡。

竞赛保送的路径越拓越宽的那些年,越来越多的高中、老师、机构、家长开始把学科竞赛当作学习的“主业”,甚至直接放弃了高中的正式课程。利用别人学六门的时间精力孤注一掷地只学一门,自然更容易出成绩。不可否认的是,能孤注一掷进行学科竞赛的学生本身的学习能力属于优秀的一档,但是孤注一掷为他们比起同水平的同学造成了巨大的错位竞争优势。“路径规划”和“专业资源”的加持,更是为“专业竞赛选手”提供了巨大竞争优势。

实际上教育部门制定政策时通常是充满了理想主义的,只是很多时候被迫尊重现实(其他部门也是),比如高中教学方案中,是希望高中生都能认真学完9门课程的基本部分,然后再深入学习语数英和选考的3门,这对人的全面发展和选择自己的专业方向都更科学合理,但实际上大部分高中生为了高考有个更好的成绩,都不怎么认真学不选考的3门,反正高中还有会考把关也就罢了,孤注一掷地只学一门是彻底的歪门邪路,既毁灭自己孩子的未来,又挤占真正有兴趣和天赋的学生的机会。

再加上职业化的学科竞赛培训学费极其高昂,靠砸钱砸出来的优秀没办法真正在社会中发挥作用。基于更加专业化的师资培训力量和学习生涯规划,现在的竞赛生的普遍质量吊打以前,以物理竞赛为例,以前“微元法”在物理竞赛中都算是高阶技巧,后来直接普遍使用微积分了,现在物竞已经非常“普物化”了,即相当于非物理系理工类专业大学生的基础物理水平,并且正在朝着“四大力学化”(物理系大学生的专业水平)的方向飞升。

这种看似“长远”的学业规划,实则只考虑“上大学”这一短期目标,忽视了人生长期发展更重要的兴趣和内生动力,实际上是典型的揠苗助长,远不如按部就班地一步一步探索和选择。更重要的是,顶尖名校中学术表现或其他方面顶尖优秀的学生,并非都来自高水平的竞赛保送生,甚至连相对占比都不大,知名的比如最近新闻中的王虹,不知名的比如很多我念书时熟识现在顶尖高校任终生教职同学更是数不胜数。


作为一个曾经的菜鸡竞赛保送生,同时也是现在学生家长,对现在学有余力的同学,特别是学生家长,分享些自己的看法。

首先,如果确实学有余力,觉得当前的内容太容易,除了个别太过奇葩的压轴题之外的题目都能顺利做对,并且对理论知识有足够兴趣,那么推荐继续学下去,学更深入和更专业的知识,也就是所谓的“超前学”。高中课程学完之后完全可以学大学的课程。现在教育资源远比以前丰富易得,特别是大学教材,有非常多通俗易懂的专业大学教材和习题集,很适合用来自学,都很容易在网上搜索和购买。

除了数学之外的物理、化学、生物竞赛本质上都是在提前学提前靠大学的知识,现在专业化的竞赛培训实际上就是竞赛考试为导向的提前学大学内容,既然学科竞赛诞生之初就是为了让高中知识学不饱并且对某门课程有兴趣的同学有地方发挥,那么干脆直接提前学专业的大学课程就好,还能避免揠苗助长地偏科学个半拉子,学物理的同时把数学基础打好、学化学的同时把数理基础打好、学生物的同时把数理化基础打好,能建立更好的基础。用足够全面的中学基础和比较扎实的大学基础,可以更轻松地应对高考中的压轴题,也有一定可能在竞赛和强基中取得优秀的成果,回归竞赛最早“学有余力,兴趣使然”的本源。

其次,除了高考限定的9门课程,实际上大学里有非常多的专业类型,并且很多专业类型跟高考科目没有很直接的对应关系,比如经济、法律、计算机、医学等,即使是听名字跟高考科目沾边的,实际学习和工作的主要内容,也跟高考科目相差很大,所以有条件的话提前学习了解有兴趣的专业的基础课程,一方面可以提前学习更专业的知识,另一方面也能提前确认自己是不是真的喜欢这个专业,为高考后的选择专业提供更多有价值的参考。

至于因为没有把更多精力放在高中学习上导致影响了高考成绩,对于已经有能力考取不错成绩并学习大学知识的同学,把时间花在见识和研究各路莫名其妙的题型套路上,以试图把高考分数再提高三五分的性价比是极低的,三五分并不能从本质上改变大学的层次,同层次的大学对个人的学习成长没有本质区别,只对吹嘘的谈资有重大影响,个人的长期投入才是真正重要的。另外,如果能站在更高的角度从底层的角度理解知识,反而能有更大概率顺利做出压轴题和创新题。

如果实在没有什么正经想提前学的专业,那么只是增加休息和娱乐(注意防止沉迷)的时间也可以的,人不管是工作还是学习,都不能被逼迫得太紧,特别是为了一个虚无缥缈的目标。以前人们艰苦奋斗是真的能摆脱吃不饱饭的苦日子了,现在绝大多数人至少不存在吃不饱的问题,而是不合理膨胀的欲望和想当人上人的功利心。

在信息泛滥的今天,很难把学生彻底隔绝于社会信息之外,学生很容易对自己遭受的苦难提出质疑,如果这种质疑无法被真正合理地解释,那么很容易招来激烈的反对或消极的应付。如果说成绩不够优秀的学生还能用“你还差得远呢”来鼓励,那么成绩已经很领先的学生就很难有借口了,并且他们的思维能力也不容易被欺骗,所以干脆马上让他们能用成绩换来一些回报——更宽松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让他们更早地享受到一些符合社会规律的益处,也会增加一些对知识和绩效的功利性的认同。

最后,现在我们的生活和社会已经足够丰富,既不需要非要挤到最前面才能确保生活,也不需要取得凭空设定的成绩才能获得想要的生活,以前还算可靠的付出与回报并不一定在现在也可靠,更客观和现实的规律永远比人为架构起来的规则可靠得多。

送礼物用户
1 人已送礼物
rq cen
自由评论 (0)
分享
Copyright © 2022 GreatFir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