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多朋友还在问,为什么感觉学术圈一天到晚都是这个死、那个死,讣告发个没完没了?
可是按照当前压榨年轻人至死方休的科研管理体制,年轻人的结局真的就只剩三种:
癌症、猝死、玉玉……
不会再有任何新意,查重率98%。
越努力、冲得越快,离这三种结局就越近。
因为这个养蛊游戏一开始就是注定了,通过非升即走、有组织科研团队、投票制、破五维等手段,在年轻人身上扎满管子疯狂抽血。
年轻人被迫成为写论文、报项目的机器,成为高校和科研机构晋升评估排名、获取经费拨款的工具。
国家级奖学金又如何?不过是证明了,这个人被规训得远超常人。但凡是还有点脑子,会花点时间思考,我这样做到底有什么意义?做这些东西的目的是什么?能问出这些问题的人,基本上就表明已经脱离了“主流”的思潮,永无“登顶”之可能,是为小镇做题家所不齿的。
而随着扩招,加入这场游戏的人还会越来越多,你不干有的是人干。
高校完全不缺人,这个老了、累了、病了、不好用了,换一个就是,没有你还有下一个人,又不是非你不可?
接下来几年,博士还在疯狂扩招,每年都是一茬又一茬的新鲜韭菜长出来,根本不愁割的。
真以为自己做的所谓科研是多么不可替代?醒醒吧。
也许在你看来,科研成果就如同自己的孩子,你触摸过实验室每一根试管,亲眼看着那些仪器在运转、反应,每一天都有新的变化、每一天都是不一样的。
但是对高校来说,这些“不同”和“独特”没有意义。他们只关心论文和项目,而论文和项目是标准化的,你发的子刊和别人的子刊没有区别啊?
这个子刊没有了就找下一个人来,让下一个人发子刊。
下一个没有了,还有再下一个……
还是趁早认清现实认清形势:你,和那些试剂、燃料、药品没有任何区别,只不过是用来催化促成论文项目的耗材而已。
除了家人,还有谁会记得你?
癌症和猝死我不是很懂,可以等其他懂的朋友来回答。
题目这个情况,基本上是第三种。如果有目前已经处于类似状况的朋友,不妨试试参考如下建议:
把自己的生活线下化、实体化。
年轻人一天到晚沉浸在论文里面,很容易就用脑过度,精神层面思考太多,超过了肉身的承受范围。
这时候应该立即对大脑的cpu限速,禁止它思考,把精力和能量留给肉身。
比如,不要网购,要多去商场亲眼看、亲手摸每一个产品,告诉自己,我和世界还有很多联结的……
以上供参考。祝好。
——————
以下是读评论专区:
1、我读研究生的时候面对纷繁复杂的实验和令人窒息的变态作息时间,每天都在问自己:我这么做的意义是什么?后面果断放弃读博,硕士毕业走人!
老哥说得对。一个被高度规训的人,是根本不会思考自己所做的事情究竟有什么意义、做这些究竟是为了什么,而是近乎本能地沿着他人已经预设好的路线盲目前进。
如果你做不到这一点,你是不可能被授予为所谓“优秀”称号。
相反,评论区老哥老早就已经看破了人生的真相,跳出了三界之外俯视这套规则,又未尝不是另一种人生赢家。
如果早知国家级优秀奖学金的代价是紫砂,当年也未必愿意拿这种奖。命运早已对所有馈赠标好了价格。
2、放个暑假出去旅游了一趟后,感觉整个人都活过来了
是的,保持头脑正常运转的能力,不要朝着别人预设的错误路线狂奔,其基本条件就是要实体化、线下化。
你的肉身首先要有自己的事情要做,头脑才会跟着去思考自己的感受,学会尊重肉身是有极限的。
人要紫砂,其本质就是痛苦已经超越了人体承受的极限,以致于想要把肉身直接抹杀来解决痛苦。
而那些还没有紫砂的,无非是肉身向精神苦苦哀求,获得了暂时的苟延残喘。
从今天开始,请尊重你肉身的感受,饿了就吃,累了就睡,无聊了就出去耍,绝对禁止强制开机让大脑超频运转。
3、个人紫砂行为归因于大环境,这个逻辑有点奇怪
首先要明确,一个两个人的行为可以理解为个人问题。
但是社会是由个人构成的,当成群结队的人做出了同样的选择,你就很难再把这个问题归结为个人选择。何况再每一个极端选择的背后,还有很多面临同样的处境的人,他们不是从来没有考虑过紫砂,只不过是由于一些原因暂时还没有这样做。
其次,将紫砂归纳为“个人行为选择”的背后,意味着认为人是有这种选择的。
但是本人非常不认同,紫砂可以被当做为人的一种选择。
换言之,选择紫砂的自由,不是自由。
因为它严重违背了人类的基本道德情感和生物本能,任何一个正常的人都是不会紫砂的。不但不会紫砂,甚至从来就不曾有过这种念头。
所以,大家应该警惕所谓“自由派”,“尊重他人命运”。因为这根本就不是自由。
当我们能意识到这一点——当很多人做出了同样的选择后它就会变成社会问题,那么接下来我们再来思考,年轻人除了这个选项,是否还有其他选项。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了解当前的年轻博士究竟处于一种什么处境:
1、当前能进高校从事教学科研岗位的人,无一不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你可以想象到,当年考研保研的都是哪些人?是一天到晚泡图书馆的,还是一天到晚在宿舍旷课打游戏的(没有说打游戏不好的意思,只是说这些朋友对学习这件事的排序优先级较低)?
这些在学习这个维度表现优秀的人由于长期刷题,并形成了路径依赖,对社会的适应能力较低(说难听点就是,除了进高校就没地方去了)。
所以很多朋友说“不去高校就去企业嘛”,这个观点可能是不成立的。
2、从培养目标来看,招收博士的首要目的,本来就是面向高校、科研院所的教学科研岗位的。他们的技能长期与学术研究绑定,和企业需求的技能一直就有壁,不是那么容易切换的。
比如,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讲,电池的技术有很多种,锂电池的、铅酸电池的、太阳能的……但是目前市场火的只是新能源电池,那你让这些研究铅酸电池的朋友去哪里呢?(没有说铅酸电池不好的意思,只是举个例子而已,答主也不是研究电池的……)
由此来看,博士的就业面本来就是很窄的,除了个别学科以外,很多人的选择几乎就只有高校了。
3、那么我们再来看现在的高校是怎么回事。
现在的高校不仅压榨学生,还压榨老师。
很多人总是说拿到帽子就舒服了,其实并不会。哪怕你拿了杰青,够牛逼吧?觉得自己话语权够高了吧?
呵呵,信不信哪天学校引进个院士过来,专门就是为了制衡你的。
这种锦标赛游戏是没有尽头。上了杰青照样如此,何况是底下的小青椒。
那么学生是什么处境呢?
是博士还没入学的时候,就已经被老板拽过来做实验、搞论文。因为老板也被学校的非升即走机制压得喘不过气了,而压力是只会自上而下传导的。学校压学院,学院压老板,老板就压你。
所以年轻博士们早在读书的时候,就已经被日复一日地规训,我要写论文、写论文、写论文……要顶刊顶刊顶刊,其他的写了也是垃圾……
被规训个四五年、六七年之后,这帮人就温顺无比了。
4、等到年轻博士们毕业的时候,又面临什么处境呢?
没有安家费、没有编制、没有引进待遇、没有配偶安置(可能在一些边缘地区、已经和科研基本上八竿子打不着的地方还有)……
晋升标准是年年水涨船高的、是横向PK的、是招1000个人来淘汰997个人的……
是只认高水平权威期刊、高级别项目的……
和这些相对的:
是年年扩招的博士招生简章、是一茬又一茬的新鲜毕业博士
是僧多粥少的期刊版面、是立项率越来越低的基金资助,
是十年纯收入都买不起的房价、是年年上涨的物价,
是连自己几十年来听都没听说过的不知道哪里冒出来的野鸡单位也在搞非升即走,而达不到要求要赔十几万、几十万然后被一脚踢出去……
如此,你还要认为,年轻人“接受不了任何失败,出了问题只想找死”,是他们太脆弱?
我只想用一句话来结尾:
折磨你的人最知道你过得多不容易,但是他们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先把你逼疯,然后一边欣赏着你的疯癫,一边责怪你不够体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