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找到了那篇可以算是东老师“遗作”的,发表在SCIENCE ADVANCES上的文章:

东老师是第一作者。
我也找到了其他作者们在致谢中对东老师的缅怀:

看东老师的简历,说实话,我有些不太相信东老师是因为非升即走而选择离开的。
手里有正在进行的国青基和省青基: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近饱和海水中碳酸钙溶解动力学及其影响因素,2025 – 2027,主持
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碳酸钙溶解的水化学效应和海洋碳酸钙溶解通量构建,2025 – 2027,主持
不但有这篇刚刚接收的Science子刊,还有地球科学大类的顶刊论文:
Dong S.*, Pavia F. J., Subhas A. V., Gray W., Adkins J. F., Berelson W. M. (2024). Carbon Cycling in Marine Particles Based on Inorganic and Organic Stable Isotopes.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
东老师的这些成绩真的已经足够耀眼,反正我是挺羡慕的。
如果说从东老师的简历里能看出什么“问题”的话,那大概可能是“出成果比较慢”吧。
我第一次听说这种感觉,是从一位哈佛回来的同学嘴里。
他说他在国外读博、博后的那些年里,他的老板一直拒绝他发表Nature或Science子刊,说那些属于magazine,适合讲故事,并不适合把扎实的研究发表上去,说等以后有了“有意思的故事”,再投那些杂志。
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他准备回国申请海优的时候,因为没有子刊,被鄙视了……
回国后,他的科研习惯仍然沿袭了他家导师的“路数”,希望做出一个比较扎实的研究后,发表一篇行业内顶刊。
于是,没过多长时间,他就被领导“约谈”了,领导用挺客气的方式跟他表达了一个意见——
小伙子,你出文章有点慢啊!
到他第一次申请基金失败后,领导再次把他拎到跟前教育了一番——
小伙子,你没有掌握游戏规则啊!下周学部领导过来交流,你负责接送!好好跟人家聊聊!
这个同学适应能力很强,很快掌握了游戏规则,拿到基金,也深谙了水文章的精髓。
虽然跟人家这种“大佬”不可同日而语,但是作为一个日常各种项目“背景板”的小卡拉米,我和这位同学有个相同的感受:
没意思!
即使找到一个感兴趣的研究方向,也没人会给你时间,越来越高的考核要求像大山一样压在头上,两年出不来一篇好文章,呵呵;
每年忐忑的等待着基金放榜,一方面是确实需要那笔经费,另一方面也是希望转年能过个好年,不用整个寒假都没完没了的“打磨本子”。
把科研作为职业,当然是因为喜欢,尤其是像东老师这种科研做得非常好的人,自然是非常喜欢,非常有热情。
但是当热情被逐渐消耗殆尽,看到实验失败,第一反应不是兴致高昂的研究失败原因,而是想到文章又泡汤了,年底要怎么办的时候,科研也就不再是“探索”,而只是一个“活儿”了。
今天本来心情就不太好,看到这个新闻,心里觉得更堵得慌了……
只能说,无论是像东老师这样的青年才俊,还是像我这样在高校里艰难求生的小卡拉米,想开点,都想开点。
这个世界上总还有关心你,而你也关心的人;总还有需要你照顾的猫猫狗狗枝枝叶叶;总还有没吃过的好吃的,没玩过的好玩的。
自己用尽力气赚到的工资,不花掉用来犒劳自己,多冤啊!
上次去看望导师的时候,他问我毕业这么多年,最后悔的事情是什么?
我:追求那些莫名其妙的东西,文章啊,项目啊,这么晚才生孩子,我当年到底是有多想不开啊!
很多事其实“想开”就好了,它可能并没有你当时所以为的那么重要,项目拿不到天不会塌,文章被拒了也不是世界末日。
最后给你们看看宛如末日来临,和平时截然不同,灯火通明却空无一人的马路,还蛮有意思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