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思考一个"女性赢学"的框架,没准能解释很多女性的行为。
维持一个组织的必要条件是让组织成员认为自己在赢。尊重事实,敢于认输称为“绩效赢学”,有利于发展进步,但只有大国男性有这个胸襟。其他组织赢不了时往往会换到其他赛道继续赢。就此赢的越来越抽象。
有条件时,女性也更倾向于绩效赢。早些年她们吹的是外企白领,嫁小老板或者江浙沪独生女。后来经济下滑年龄增大,这些人在老赛道赢不动了,就开始换赛道。外嫁是最old school的赢法之一——我在正常相亲市场上爆炸了,彩礼,冠姓权,房产加名的戏都没人陪着唱了,但是我嫁了外国人,我赢。有人可能很奇怪说你在国内那一套全不提了,权益也没见多好,怎么就赢了。别问,外国人就是好,嫁外国人就是赢。因为这是由我定义的新赛道,我即是赢。这里多说一句,随着负面新闻增多,外嫁也快赢不动了,比较新的打法是“找弟弟”,也是类似原理。
春风法官也来自赢学。从道理上讲,集美们不会分享收益,自己徒增风险,攻击男人并没有带来好处。但她们需要这种赢的感觉,因为在女权思想的指导下,她们不可能有安稳的家庭和幸福的生活。这锅一定要男人背,否则她们的思想无法自洽。攻击男人也就成了维持情绪健康的生存之道。所以大家发现教师、广告公关、电影传媒、基层公务员等岗位上的女性,拼着自己失业也要打拳。原因就是正常的工资无法填补她们失败的人生,只有赢学可以。
这和西方赢学很像,从F22、空间站光刻机,赢到圆珠笔尖,再赢到香甜的空气和松弛感。和西方女权的赢学更像,“穆斯林难民就是比欧洲白男好”。
赢比吃饭重要,理解了这一点,就理解了女人的行为,也理解了大国男性之外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