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数据都不能用“差”来形容,那就是惨不忍睹。
2023 年 12 月开始,我国的失业人口统计口径就已经改了。
新的统计口径不包含在校生的 16-24 岁、25-29 岁以及 30-59 岁劳动力失业率。

然后这个数据仍然高居不下,那这是真的很难。
但是更难的在后面。

在未来可预计的时间里面,伴随2014年全面放开二胎,就业压力会进一步提高,失业率会进一步攀升。
而且2026年的大学生毕业人数比今年还要增多。
假如2025的青年失业率都已经高达17.8%,那么请问明年又要怎么办?
面对这种情况,日本是怎么解决的?
人家那真是实打实解决需求端的困境:
1992 年《就业促进法》规定,企业每雇佣 1 名青年可获 30 万日元税收减免及 15 万日元补贴。三井住友银行等企业因达标获得超 10 亿日元减免,但补贴主要流向劳动密集型行业,未能推动高附加值岗位增长。同时,非正式员工未被纳入补贴范围,加剧了就业不平等。
1992 年启动的乡村振兴计划投入 25 万亿日元用于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建设,建筑业就业人数从 1990 年的 510 万增至 1997 年的 700 万。这一计划分流了约 400 万城市青年返乡,但项目多为 “无效基建”(如混凝土覆盖 55% 海岸线),财政负担沉重。1995 年后转向乡村旅游开发,新增度假村、滑雪场等设施,但旅游业岗位稳定性差,2000 年经济再次衰退时大量岗位消失。
1999 年修订的《职业能力开发促进法》要求企业按员工工资的 1.5% 提取培训基金,并推动 “产学协同” 模式。例如,丰田公司与高等专门学校合作开设 “订单班”,学生毕业后直接进入企业工作。但中小企业因资金压力,仅 12% 落实了法定培训义务。
简单来说就是,为了避免青年失业率过高,日本政府当年是选择了大量基建项目,扩充岗位,吸纳就业。

同时让学校跟企业接轨,接收应届毕业生,接收足够数量之后就给补贴和一定量的政策扶持优惠。
但其实日本还有个非常经典的操作就是:
高校扩招
政府鼓励青年延长教育年限,1990 年代大学生升学率从 30% 升至 45%,但研究生就业率反而低于本科生,形成 “学历贬值”。2000 年数据显示,拥有硕士学位的青年失业率比本科生高 1.2 个百分点。
让学校招生扩充,让学生延期毕业。
但是很明显,日本政府的这个政策显然没什么用处。
那么再有一个问题就是:既然日本国内青年失业率过高,怎么不让失业的青年们出海干活?
实际上,日本在 90 年代经济泡沫破裂后,实际上有推动民众出海工作。其以企业为先导带动人员出海,形成了一定规模的青年劳动力海外流动
1994 年日本发布《新技术立国战略》,确立全产业链升级与加大对外贸易两大国策,鼓励优质企业出海,带动所在产业链复苏。
随着日企向海外转移产能,外派员工数量有所增加。尤其 2000 年前后日企在华投资设厂浪潮中,赴华日本技术管理人才年均增长 12%,上海、大连的日侨社区规模十年扩增 3 倍。
同时,泰国清迈、越南胡志明市也形成日侨 “新侨民圈”,餐饮、教育等服务领域的创业者占比超 30%。
但这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日本失业率的问题。
日本失业率的问题在于经济衰退,资产负债表衰退,居民端和企业端都自发性地节衣缩食。
那有没有好处呢?
还是有的,失业率飙升,导致的一个结果就是房地产跟着一块暴跌。
经济周期到来的溢价产物,必然会伴随经济周期的离去而衰退。

虽然我国保汇率是头等大事,不至于经济衰退导致汇率严重波动,但是房地产整体产业链崩塌式下行,这是肉眼可见的。
总得来说,目前我国出的招,基本都是日本曾经用过,甚至是日本曾经玩剩下的。
你要说没用吧,那不至于。
你要说有用吧,有,聊胜于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