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知道杨兰兰的身份估计是没戏了,但是我们可以简单算个账:
根据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与相关部门的公开数据:
- 市场主体总数: 全中国约有 500多家 具备一定规模的钢铁生产企业。它们是中国工业化庞大身躯上的“毛细血管”。
- “准入俱乐部”成员数: 然而,能够长期稳定地从海外进口铁矿石资质的企业,数量长期维持在 40家 左右。
这两组数字之间,存在着一道深不见底的鸿沟。这意味着,超过90%的中国钢厂(约460家),被一道无形之墙,挡在了全球采购的门外。它们难以直接与澳大利亚的矿山对话,无法签订长期协议,它们是这个市场里的“二等公民”。
权力的集中,远不止于此,在这“40家俱乐部”内部:
- 数据显示,排名前10位的进口商,其进口量就占据了全国总进口量的60%以上。而排名第一的巨无霸——中国宝武集团,在整合了中钢等企业后,其采购量一度接近全国海运矿进口总量的半壁江山。
一个由 不到10家巨头 所主导的“采购团”,控制着维系 超过500家企业 生命的“食粮”。当资源被如此高度地集中,而需求又如此广泛地分散时,一个完美的、稳定的结构就此诞生。这堵墙,不仅隔开了市场,更创造了源源不断的财富。
一笔千万级利润是怎么诞生的
现在,我们来一步步地算算看,看一笔千万级别的利润是如何从无到有、凭空产生的。
回到2024年初的某一个交易日。
- 1. 计算“国家队”的成本账:
- 国际基准价 (Benchmark Price): 这一天,全球铁矿石的权威价格——普氏62%铁矿石指数(IODEX)报价为 120美元/吨(CFR中国北方)。这是大型国企与其长期合作伙伴(力拓、必和必拓等)的协议价格的重要参考基准,代表了它们把一吨矿石运到中国港口的成本。
- 汇率 (Exchange Rate): 当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约为 7.20。
- 人民币到岸成本: 120美元 × 7.20 = 864元人民币/吨。
- 国内综合成本: 矿石到港后,还需支付港口杂费、仓储费、短途运输以及资金占用等成本。我们将其合理估算为 30元人民币/吨。
- 一级进口商理论总成本: 864 + 30 = 894元人民币/吨。 这就是“国家队”拿到一吨矿石的真实成本。这个价格,是那460多家被挡在墙外的企业,永远无法企及的。
- 2. 观察“墙外”的市场价:
接下来,就是Lanlan Yang们的登场表演的时刻。

- 掮客的“一买一卖”:
- “配额”具象化: 一位背景深厚人士,我们称之为“C先生”,通过其强大的关系网,从某集团那里获得了一份“提货权”(即所谓的“配额”)。这份提货权的标的,是一艘标准好望角型散货船(Capesize)的载货量:17万吨。
- 掮客的拿货价: C先生无需自己拥有进口资质和庞大的资金。集团以一个略高于其成本、包含了自身运营费用的“内部价”将货转给他。这个价格可能是 910元/吨。
- 掮客的卖出价: C先生早已联系好了河北某家因环保停产后急于复工的民营钢厂。考虑到对方急需用料,且自己能提供稳定的货源,他给出了一个比市场价略低、极具诱惑力的价格:1010元/吨。对于这家钢厂而言,这个价格比自己去港口到处找货还要便宜10元,且货源有保障,何乐而不为?
- 见证利润的诞生:
- 每吨利润: 1010元(卖出价) - 910元(拿货价) = 100元人民币。
- 单船总利润: 100元/吨 × 170,000吨 = 17,000,000元人民币。
一千七百万元。
两辆劳斯莱斯。


这就是这份“配额”的价值。无需一分钱的实际投资,无需承担任何市场风险,杨兰兰们坐在双水湾旁的顶层豪华公寓中,惬意的喝着咖啡,仅仅通过一次权力的“贴现”,一次左右手的交接,一笔足以让任何一家高科技创业公司艳羡不已的巨额利润,就这么诞生了。
如果说一千七百万元的单笔利润已经够让人眼红了,那么当我们将视角拉高,俯瞰整个阴影下的年度版图时,所看到的数字能让人麻:
- 市场规模: 中国每年进口铁矿石超过 11亿吨。
- “掮客”的市场份额: 让我们做一个极其保守的估计。假设在所有进口量中,只有 5% 的份额是通过这类灰色渠道进行再分配的。这个比例远低于传闻中的20%,是一个非常谨慎的数字。
- 5% × 11亿吨 = 5500万吨。
- 年度“租金”总额: 我们同样以保守的、平均每吨100元的利润来计算。
- 5500万吨 × 100元/吨 = 5,500,000,000元人民币。
五十五亿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