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下真得防止小孩误食了。
野猪肉变蓝,是因为野猪「误食」了
「敌鼠」(diphacinone)毒饵。

「敌鼠」是一种「抗凝血灭鼠剂」,
在兽医毒理学和法医毒理学中均有涉及。
「敌鼠」及「敌鼠钠盐」都属于高毒物质,小鼠的半数致死量(LD50)为112~196毫克每千克;成年人口服0.06~0.25克的敌鼠钠盐,即可引起中毒,口服0.5~2.5克的敌鼠钠盐则可致命。
「敌鼠」本身是无色无味的黄色针状晶体,「敌鼠钠盐」则呈黄色粉末状;而当使用「抗凝血灭鼠剂」时,加州食品和农业部要求,将含有抗凝血剂的毒饵染成蓝色,以便可以识别出它们是毒剂。
在法医实践中,也有使用敌鼠钠盐投毒的案例。

那么这些野猪是被毒死的吗?
基本上并不是,因为这些野猪所吃下的毒饵,是用来防治松鼠的,也就是有效成分的含量不需要特别大,而这些野猪的体重足有45~90千克。
带有蓝肉的野猪是在被猎人捕猎后,切开一看才发现的。

其实这种事也并不少见,
因为「抗凝血灭鼠剂」是在灭鼠剂中使用率最高的,大概要占80%~90%。

野猪是一种机会主义的杂食动物;
也就是说,他们会根据所遇到获取不同食物的机会,来调整自己的饮食结构,也可以看做是一种省力原则,因此如果碰见中毒后虽然没死,但行动稍显迟缓的啮齿类动物,它们也会吃的,吃下中毒的猎物(但在这次的事件中,经过调查发现,是因为用来防治松鼠的毒饵陷阱被野猪群发现),也可能导致它们的肉和脂肪被染色变蓝,这可能是由于染料难以代谢;
同为机会主义杂食动物的熊,也被发现有类似的情况,而鹿则是由于吃到被污染的植物摄入了毒饵;

以上三种动物又都是加州地区猎人所捕猎的目标。
因此相关机构人员提醒猎人们,要谨慎对待这些猎物肉,这些动物只要接触了灭鼠剂,其肉就有被污染的可能,如果发现了有蓝色色素沉积的猎物肉,不要食用,并向官方报告。
值得一提的是,肉和脂肪被染色,其实不是个好的判断标准。
肉没染色,也可能有毒;
而肉眼看上去染色明显,也不一定毒性就大。
虽然异变最明显的是肉和脂肪,但毒物的主要富集位置还是肝脏,在一项研究中发现肝脏生物积累 抗凝血灭鼠剂的频率(45.2%)高于肌肉(11.9%)。

犬和猫也可能因抗凝血灭鼠剂而中毒,相比猫和其他家畜,犬中毒的情况更常见。
「敌鼠」及「敌鼠钠盐」因与维生素K1具有相似的结构,所以会抑制维生素K1的正常作用,进而诱发凝血功能障碍,中毒动物身体的任何部位都可能自发出血;它们可经胃肠道、呼吸道及皮肤吸收,在人类体内的半衰期是15到20天。
犬急性口服「敌鼠」的半数致死量(LD50)为3~7.5毫克每千克;猫为14.7毫克每千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