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个回答

美国加州发现「阿凡达色」野猪肉,为什么会出现猪肉变蓝色这一现象?在生态链中有哪些潜在危机?

phdixbsk
969个点赞 👍

2015年的新闻图片

正常野猪的皮囊,切开后,内里竟呈现出“阿凡达色”的肉身,美国加州的野猪不是变异了,而是“沉溺”于掺了灭鼠药的饵料无法自拔!

说简单一点,吃“老鼠药”变蓝的!

2015年就发生过相同的事情,只是最近又发现了,媒体就再次报道了,很多图片用的还是2015年的。

这次发现蓝色肉身野猪的,是一家专业控制野生动物数量的公司。

公司负责人伯顿发现情况后,也进行了调查,最终所有的线索指向了田里的松鼠诱饵陷阱,这些陷阱是为了控制松鼠数量而设置的。

一般来说,在日常使用灭鼠药的时候,为了防止误食,灭鼠药通常是被染色的,颜色有多种,而很多抗凝血灭鼠剂的颜色就是蓝色的。

伯顿发现野猪很喜欢这种“蓝色食物”,会主动去寻找陷阱,试图把陷阱翻过来,或者直接破坏,目的就是吃里面掺有灭鼠药的饵料。

伯顿的猜测和最后“蓝猪”尸检结果是吻合的,在蓝色野猪的胃和肝脏中,确实查出含有抗凝血灭鼠药——敌鼠酮的成分。

而且,从野猪全身变蓝的程度来看,这些野猪吃带毒“蓝色食物”已经有一段时间了。

很多人很疑惑,灭鼠药吃那么多,野猪怎么没被毒死?

事实上,从科学角度来说,灭鼠药对几乎所有动物都是有影响的,只是影响有多大,就要看具体情况了。

抗凝血灭鼠剂,是目前使用比较普遍的一种灭鼠药,它的作用机制就是阻止血液正常凝结,最终导致小鼠内出血而死亡,也分为一代和二代,敌鼠酮属于第一代抗凝血灭鼠剂。

第一代抗凝血灭鼠剂的特点就是毒性不强,起效慢,因此需要多次摄入才能达到致死剂量。

由于有延时起效的特性,它也被认为是一种口感较好、不会被排斥的灭鼠剂。

如果是松鼠吃了,不会立马死亡,在毒发之前还可以存活几天。

而野猪的体型比松鼠大得多,生命力又顽强,它多次摄入松鼠陷阱里的饵料,短期内也不会死亡,但影响肯定是有,除了体内的肉(主要是脂肪组织)是蓝色的之外,它也有可能体内出血,变得嗜睡虚弱。

若长期食用,不排除有个别野猪产生抗药性。

这也是第一代抗凝血灭鼠剂的缺点,吃多了动物可能会产生遗传抗性。第一代抗凝血灭鼠剂中的华法林就是例子,之前就有研究表明,部分老鼠对这种物质产生了抗药性突变。

也正是因有一些老鼠对一代有了抗性,科学家就开始用第二代抗凝血灭鼠剂。

二代的特点是毒性比一代更强,老鼠吃一次就能达到致死量,对一代有免疫的照样有效果,但缺点就是,在动物体内残留的时间比一代更长。

蓝猪的存在,会带来什么影响呢?

灭鼠剂能在动物体内残留,问题就很大了,最后那张图就很直观了。

这意味着,食物链中只要有一种动物吃了带毒饵料,整条食物链都有可能被殃及,二次中毒的情况会比较多。

科学家前段时间针对二代灭鼠药进行了调查,证实“慢性灭鼠药正在杀死顶级捕食者”,他们在一些顶级捕食者尸体里发现了灭鼠药成分,概率大概是检测动物中的1/3。

在加州,除了野猪,过去在棕熊体内也检测出了灭鼠剂残留。

敌鼠酮虽然属于第一代抗凝血灭鼠剂,体内残留时间没有二代久,但代谢它至少需要10-14天。

关键是,这些野猪还在不断摄入新的灭鼠剂饵料,它相当于一个行走的“毒药罐”

得亏野猪现在强大到只有人类可以制服它,要是它仍处于被多种动物捕食的生态位,影响就更大了。

这也给我们提了个醒,抗凝血灭鼠药对生态的影响面是广的,得慎用!

还有一个问题需要注意,那就是:野猪肉色正常不代表动物就是健康的。

就拿野猪来说吧,每头猪对染料的代谢都不一样,摄入量也不一样,导致猪肉蓝得各有特点,有深有浅,有的极具艺术感,还是蒂芙尼蓝色的,但也有可能有的野猪压根就不显色。

所以说,现在加州的建议是:蓝色肉身的野猪不要吃,正在实施啮齿动物控制计划地区的所有野猪,最好也不要吃。

还没有人送礼物,鼓励一下作者吧
信息来源于 新闻报道
怪罗先生
自由评论 (0)
分享
Copyright © 2022 GreatFir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