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个回答

韩美达成贸易协定,涉3500亿美元投资及15%关税、但不包括钢铝铜,达到各自预期了吗?将产生哪些影响?

闻号说经济
803个点赞 👍

我4月份就预测过,美国对军事盟友征收的平均关税为10%~15%,普通贸易伙伴20%~30%,关系冷淡国家30%以上。

懂王想通过关税战赚钱,但更想通过关税战重塑全球贸易体系

懂王发动关税战收万国关税,一方面是为了缓解国债及对内减税带给美国政府的财政压力,但更重要的是要重塑世界贸易体系,用政治关系来决定贸易关系。

90年代以来的全球化时代,贸易关系是淡政治化的,所以像东大这种和西方关系并不算好的国家也能从西方拿到大量的订单,借此在经济上创造奇迹。

而现在以懂王为首的西方右翼试图要终结全球化,至少是要大幅改良全球化。把淡化政治的全球贸易关系变成以政治关系为核心的世界新贸易体系。

在懂王这些西方右翼所设想的未来世界贸易体系里,会以政治关系好坏作为贸易的前提。说白了就是谁和美国亲近,谁就能在贸易中获得更多的好处。

所以英国关税是10%,日本、韩国、欧盟是15%,印尼19%,越南20%,印度20%(谈判中)......巴西50%(暂时),东大55%(名义79%,执行55%)。

这和我今年4月份预测的关税差不多

早几年美国对世贸成员的平均关税是2.5%,这种低关税未来不会再有了。估计美国和其他国家谈判结束后,对盟友的关税会维持在10%~15%,而其他愿意让步的国家关税会维持在20%~30%,不愿让步的自然会维持更高的关税。

下面是4月对等关税刚出来时我对关税战的一些看法

美国目前对华的名义关税是79%(34%的对等关税+20%芬太尼关税+25%懂王第一任期内的原有税率以及最惠国税率)。

不过谈判期间暂停了24%的对等关税,目前执行的关税税率是55%。有些人把对等关税当成了美国对华关税的全部,说东大目前的关税只有10%,跟大英一个待遇,比日本和欧盟还少。。

本轮的中美贸易谈判中,涉及的关税只有美国对华征收的34%对等关税以及中方的反制措施,而没有涉及其他45%的关税。东大目前的诉求就是把34%的对等关税永远减少到10%,美国原则上同意,但美方认为东大给的筹码不够,所以这轮谈判双方没有达成共识,只是决定把谈判期再延长90天。至于剩下45%关税是不是要谈,目前还不知道。

很多人觉得懂王是在逆世界潮流而动,但大家有没有想过,或许你脑子里所谓的世界潮流才是人类历史上的逆流?

关税壁垒不是懂王的发明,高关税是二战以前世界贸易的常态,30%~40%的关税在当时很普遍,甚至冷战时期的关税都不低。低关税、全球化、自由贸易这些东西反倒是人类史的异数,只是我们正好成长于这个奇怪的时代,所以很多人才会认为这是世界潮流。

至少到目前为止,世界距离大同还远得很,各国的意识形态天差地别,国与国之间存在各种矛盾、竞争、敌对关系,互相算计甚至互相杀戮。这样的世界居然出现低关税、全球化、自由贸易这些带有大同色彩和理想主义的东西,其实是有些奇怪的。之所以会如此,跟美国在冷战后的压倒性国力有关。

当苏联解体,美国无敌于世界后,其他对手暂时收起了对他们的敌意,西方人产生了大局已定的错觉,对安全的关注随之大幅降低。二战、冷战那种政治和军事主导国家政策的基础出现了一定松动,资本和精英为了利益最大化,趁势制造全球化和低关税的舆论,左派、媒体、学者也推波助澜,于是信心爆棚的西方就把世界强行带入了全球化时代。

90年代是全球化大发展的时代,世贸组织也是在这个时期建立的。当时西方所有对手之于美国都像是小孩儿之于成人,没啥威胁,所以资本能成功说服社会推动全球化和低关税,而现在的情况完全不同了。如今的美国早就不能像90年代那样无视对手了,再加上俄乌战争的影响,西方国家对安全的关注和需求会再次大幅提升,政治和军事主导国家政策的时代会逐渐回归,全球化和低关税也会走到尽头。

为啥关税能帮懂王拉拢盟友以及重塑贸易体系?

美国是第一大消费品(零售商品)进口国,欧盟第二,排第三的东大每年进口的零售商品只有美国的30%,欧盟的一半。

注:社会零售总额是指除了生产资料(机器、能源、工业原料等)以外的实物商品(比如食品、衣服、鞋袜、手机、电脑、汽车等)。石油、矿石、天然气、光刻机等都是生产资料,所以不算零售商品。

美国是全球第一大零售商品进口国,即全球制造业的第一大财神爷,懂王就是利用这点让其他国家认可他的关税政策及加入他的阵营,目前来说进展还算顺利。

为啥很多经济体宁愿吃点亏上美国的船,也不上东大的船?

外因是东大的经济模式,内因则是东大的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就不做解释了,稍微有点历史政治常识的人都明白,我们重点讨论下经济问题。

第一,东大的消费虽然仅次于美国和欧盟排第三,但东大同时还是第一大生产国。所以东大的商品消费力主要由内部消化,大部分国家并不能享受到东大市场的好处。

美国2024年的消费总额将近20万亿美元,比中国的GDP总量还高,美国的消费占GDP总量为68%,中国39%。

简中网络是这样解释美国消费高于东大的:

他们说美国的消费之所以数额惊人,是因为他们的服务业非常庞大,而服务业主要支付的是人工费而非商品消费,所以不该纳入考量。

如果抛开服务业不谈,单比社零消费,我们和美国差距并不大。我们的社零消费接近美国的八成,如果按平价购买力算,我们还更高呢。

这些人试图用这种话术来证明东大是世界贸易中最大的财神爷,所有人跟着东大才有肉吃。然而其他国家并没有把他们说的数据当回事,因为不管这些数据是真是假,对其他国家的意义都不大,毕竟跟着你有肉吃的前提是你买别人商品。

美国有3.3亿人,东大14.2亿人,但美国每年进口的消费品(指除了生产资料以外的实物商品)的金额却是东大的三倍还多,4.5亿人的欧盟也是东大的两倍,1.2亿人口日本都有东大的40%。

进口海外消费品(零售商品)的多寡才是对别的国家有意义的消费数据。

世界大部分国家都是生产大于消费,所以如果是你,你是上消费国的船,还是上生产国的船?你是跟着第一大消费国混,还是跟着第一大生产国走?

第二,东大人口只占全球的16.7%,但制造业却占全球30%,而且还是全产业链。这意味着大部分国家在经济上的最大竞争者都是东大。

很多人喜欢用东大包揽芯片的全产业链来吹牛,说除了东大,没有一个国家能单独做出芯片。他们以为这是东大拥有技术优势的表现,其实是产业布局的不同。不是其他国家做不到自己生产,而是其他国家不可能做这样的产业布局。制造业这条路就这么宽,你占得地方大,别人的就窄了。

而且不仅是竞争的问题,产能消化也是问题。16.7%的人想消化30%的制造业本来就很难,何况工资还低,那产能消化出问题也就很难避免了。

你的市场带给别人的好处远低于预期和承诺,而你的产能又会给别人带来麻烦,换做你是其他国家,你会怎么想怎么看?

有些国家会觉得你搞全产业链抢我饭碗,然后你还让我给你消化产能,合着我成你殖民地了是吧?

未来的形势

第一,美国每年进口消费品的金额是东大的三倍多,这是建立在美国人口不到东大四分之一的基础上,而在可预见的未来,东大的人口会大幅的下降。所以除非分配方式变了,否则东大和美国的消费力差距只会越来越大。

第二,东大的消费力会随着人口减少而减弱,但产能未必会。长远来看,东大制造业占世界的比值会维持在高点很久。东大的消费力会在很长时间被东大制造业给消化掉,从而让世界大部分国家难以从东大市场获利。

产能过剩既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对此西方国家有过深刻的教训

第一次工业革命到二战的将近两百年时间里,人类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基本等于没有。所以哪怕你是偷了别人的技术,你也可以大大方方的使用。这导致了当时的工业主要靠压低生产成本赚钱,而压低生产成本的方式也简单,无非就是寻找廉价原材料、压低工资、增加工作时长、搞全产业链降低成本,以及尽可能多的生产来分摊成本。

这种低价竞争的模式带来了诸多问题

为了获得廉价原材料,西方掀起了殖民高潮;

因为工资低,所以劳工阶层内卷严重且消费低迷;

因为都在搞全产业链,所以工业国之间竞争多于合作;

因为不断压低工资和增加工作时长,所以劳资关系越发紧张,工会随之诞生,工人运动风起云涌;

因为所有工业国都在尽可能多的生产商品来分摊成本,所以产能过剩难以避免。产能过剩又会引发失业潮和经济危机,引发社会动荡,还会加剧国与国之间的矛盾。

工业国之间的恶性低价竞争,再遇上极端民族主义,会让工业国之间的贸易摩擦很容易演变成激烈冲突(比如战争)。

20世纪30年代,英美法德日这些工业强国纷纷出现了产能过剩,进而引发了经济危机。

英美法为了防止其他国家向自己倾销产能,加重本国的经济危机,都争先提高关税竖起贸易壁垒。

英法拥有最多的殖民地(尤其是英国),这意味着他们有最多的产能倾销地,所以英法经济危机的程度相对德日要轻一些。

美国当时的工资和消费都是世界第一,所以虽然他们没多少殖民地,但经济危机程度相对德日也要轻一些。

德国的殖民地太少,再加上还要还一战的巨额赔款,经济危机的程度自然最严重。

作为新兴工业强国的日本,殖民地也很少,再加上国内的工资水平是所有工业强国里最低的,内需市场自然也很低迷,所以它的经济危机严重程度不亚于德国。

英法美虽然也有产能过剩,但他们可以靠自己慢慢消化,而德日靠自己解决不了产能问题,英法美又对它们竖起了贸易壁垒,所以它们才铤而走险发动世界大战来抢夺市场和资源。

当时全世界普遍认为日本会北上进攻苏联,而不是南下对付美帝,因为美帝的综合国力比苏联强了太多。从综合国力来看,日本确实是进攻苏联更保险。但如果从经济和民族主义角度分析,它们南下其实也并不让人意外。

苏联消费力非常一般,而且它的市场长期处于半封闭状态。在各国竖起关税壁垒之前,日本和苏联的贸易往来就不太多,自然贸易摩擦也不多。

美帝是日帝最大的贸易国,美帝竖起贸易壁垒阻止日本向自己倾销后,日帝经济非常受伤。而当时是全球民族主义的最高潮,日本民族主义也正值巅峰。面对美帝的贸易壁垒,日本官方有意把自身经济危机的责任推给美帝,以此来转移矛盾,日本民族主义者因此疯狂反美。在这些运动加持下,日本的仇美情绪异常高涨,远甚于日本对苏联的敌视。从这两个角度来分析,日本南下硬刚美帝的逻辑就通顺了。而且日帝对战后自己势力范围设想就是亚太,这和美帝控制亚太的国家战略也是冲突的。

二战后东西方为了解资本主义的问题,分别走了两条不同的路。

东方阵营试图用计划经济来杜绝资本主义的问题,杜绝倒是杜绝了,但却带来了更多更严重的问题,比如经济活力的彻底丧失。现阶段全球已经几乎没有计划经济国家了,都走了西方市场经济道路。

相对而言,西方阵营解决资本主义问题的方式被证明更有效。

1,缩减劳动者工作时长、增加劳动者的休假。

既是为了缩减产能,也是为了发展服务业。

2, 提高劳动者收入。

既是为了提高国民消费力和消化产能的能力,也是为了发展服务业。

3,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

这是为了结束各国制造业追求全产业链,防止各国恶性竞争。

4,控制工业在经济中所占比重,从而降低贸易摩擦对国家的影响,进而降低战争风险。

二战前的经济强国,GDP50%来自工业都是常态,而西方国家增加劳工收入和节假日后,服务业就直接起飞,很快就取代工业成了第一大产业。现在西方发达国家服务业贡献百分之五六十GDP都是很正常的,甚至更高,而制造业对GDP的贡献普遍在20%左右。工业比重降低了,国与国之间因贸易摩擦而导致战争的风险自然就小了。

很多人喜欢拿懂王制造业回归说事,但其实懂王真正想要回归的是涉及军事的制造业(比如造船)以及高端制造业(比如芯片),以美国的收入水平来说,中低端制造业根本回归不了。

人口多、人均资源少就会导致内卷?

很多人说内卷是因为人口多、人均资源少,这其实是胡扯。一百年前的欧美人口比现在少得多,然而一百年前的欧美人却比现在卷得多。当今世界人口密度比我们大、人均资源比我们少的国家多了去了(比如日本、荷兰、德国、英国、新加坡),但他们有我们卷吗?

到底会不会卷,和人口总数、人口密度、人均资源关系并不大。想要不卷,固然需要大量财富作为保障,但更关键的是顶层设计和分配制度。一百多年前欧美国家的产业结构是工业独大(对GDP的贡献基本在50%以上),而工业的盈利模式是低价竞争,这种设计不内卷才怪。而百年后的欧美经济是服务业独大(对GDP的贡献普遍超过60%),制造业的比重普遍不到20%,而且还是靠附加值来赚钱,自然不会内卷。

服务业创造的就业机会比制造业更多

很多人说搞全产业链是因为服务业养不活14亿人,这也是胡扯。美国的就业人口是1.6亿左右,其中1.38亿是服务业。也就是说美国服务业创造了全国86%的就业。如果换算到东大,就是5.8亿。东大的制造业占了全球30%,创造的就业也才1.5亿。想达到5.8亿,那得垄断全球100%的制造业才有可能。服务业创造的就业岗位是制造业比不了的,而且服务业不会产生贸易摩擦。

福特的高薪理论

1914年,美国著名的企业家福特决定把自己工厂的工人日薪从2.14美元提升到5美元,把工作时长从9小时缩短到8小时。因为他认为通过提高工人的工资,不仅能减少熟练工的流失、降低培训成本、提高生产效率,还能增强工人的购买力,从而扩大消费市场,形成一种正向的经济循环,推动整个社会的经济繁荣。这就是福特著名的“高薪理论”。

理解了福特的高薪理论,你也就明白了为啥30年代的工业强国里,美国算是一个异类。其他国家都在搞低工资低消费搞内卷,只有他在弄高工资高消费这套,但美国的经济却是最好的,二战后的西方国家其实都是在学美国。

时至今日全球每年依然有上百万富人和高技术人才移民美国,这是美国能保持竞争力的主要原因。

桃竹村
自由评论 (0)
分享
Copyright © 2022 GreatFir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