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换2年前,我肯定不参与这题讨论的,因为算利益相关,且曾经跟爱康的某大区还谈过合作,只不过最后没成型。那今天为啥敢来说两句?嘿嘿,当然是因为公司现在业务已经全面转型,不算利益相关了(鉴于可能有些朋友一定会好奇为啥转型,为满足大家的吃瓜情绪,我文末顺带提一嘴吧)。
说实话,爱康这个回应我是完全理解他们想要表达的意思的,毕竟当年我设计我们产品的时候,就是围绕这个痛点来的。但不得不说很遗憾,这么多年过去了,爱康的认知还是停留在这个层面...(也侧面反映我们当年的合作题案,压根应该就没有往他们总部汇报过,嘿嘿)

体检查不出来病是因为钱的问题?你不能说他完全错,但至少错的也算离谱。
低剂量螺旋CT贵不贵?现在也不算贵了吧,但绝大部分早期肺癌都是靠它发现的。
20几块钱的EB病毒抗体检测贵不贵?但它确实发现早期鼻咽癌的利器。
乳腺钼靶、PSA前列腺特意抗原、以及现在价格也逐渐能被大众接受的胃肠镜,类似的比比皆是。

那多花钱就什么病都能查出来?这当然也是错的,这例子我甩张图大家就秒懂了。

所以本质上,体检能不能查出疾病,检测成本并不是主因,最关键的还是疾病的类型以及有没有做对针对性的体检筛查项目!这也是为什么我之前对把PET-CT加入到体检,且美其名曰至尊套餐的做法非常嗤之以鼻。
因为即便是现在,仍然有很多的疾病确实是查不出来的(比如说很多早期的癌症),或者说目前的筛查,并没有一个特异性和敏感性都很高的靶标,以至于即便患病了,指标也依然是阴性,或者很多健康人也会出现阳性指标(比如现在很多地方都有的肿瘤标志物检测,本质上就是然并卵,即便是阳性指标,你也不知道肿瘤在哪儿,或者说根本没有肿瘤,只不过身体有炎症...)
肾透明细胞癌实话讲其实目前也没什么很好的筛查手段,加上肿瘤的个体异质性,癌组织的生长速度可能差异非常大,从一年0.2cm-6.5cm都有临床案例[1],所以这女士3cm的肿瘤,也真有可能就是突然在一年以内的时间长出来的。

那为什么我说,也不能说爱康高管说的就完全错?因为现在国内的体检,确实就是以企业统一的套餐氏的体检为绝对主力。而每个人的健康风险受遗传、环境暴露、饮食、运动等等很多因素的影响,自然是差异很大的。所以套餐氏体检的结果,自然大面积的漏检(该检测的项目没检,钱用到检测无关紧要的地方去了,比如什么五官科....)

而我们之前做的产品,就是想打破这种套餐体检的模式,通过一些前置健康数据的评估,先把每个人的健康风险识别出来,再与体检中心合作,让每个人执行千人千面的针对性体检。

当然,虽然这个产品现在已经盖棺定论的失败了,但我仍然觉得我们当年设计的这个产品是非常有前瞻性的,也一定会是未来精准体检的方向。

所以回到问题本身,怎样从法律角度解读?我判断爱康大概率会在法律层面全身而退,但作为一个这么大的企业,我也确实不理解,怎么会以这种硬刚的态度来做危机公关,完全有一万种更好的、甚至也是0成本的方式进行回应。草台班子理论又一次得到的佐证...... 所谓赢了面子,输了里子,大抵如此(但个人感觉,其实也不会对爱康的业务有多大的影响,爱康超过八成的业务是团检,而团检的本质是商务,嘿嘿)。
PS:
最后闲聊两句,为什么公司会转型。
当然是因为亏不起了呀,我们以为产品好就不愁市场,自然是要被社会狠狠教育的。其实相对而言,爱康这样的体检机构合作还比较好沟通,跟医院体检合作更费劲,你这每个人体检都不一样,那检测起来可老费劲了,关键是你还不再原来企业的预算上做增量,那鬼才和你合作。
所以才会出现,出钱的企业(体制内)想跟我们合作,但因为体检的医院是绑定的,然后被医院强制叫停的诡异现象...
还有嫌我们定价太便宜,去选了成本几十块,卖大几千的基因检测产品的机构。
后面我们说好吧,不做国企了,我们去做私企,总有自由度吧,结果跟企业负责人聊完,大多现场下单把自己一家老小的服务给买了,至于企业员工,who cares,就每年1-200快的水体检,现在大把公司都把这福利收回了的。
总之那几年,我算是开了眼了。
所以,理是这么个理,但像张女士这样的案例,其实每天都发生着,并且我断言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依然会持续发生。
刚评论区有朋友提起,我发现我的V 个性签名还没改,但我现在已志不在此了,疾病预防大业还是需要更有能力的人来 Carry,我这种小卡拉咪还是隐于市的好。

参考
- ^Gofrit ON, Yutkin V, Zorn KC, Duvdevani M, Landau EH, Hidas G, Pode D. The growth rate of "clinically significant" renal cancer. Springerplus. 2015 Oct 6;4:580. doi: 10.1186/s40064-015-1385-9. PMID: 26543715; PMCID: PMC4628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