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在欧洲的谈判还没有出结果,但是日本和欧洲已经基本“谈完”了,我们可以根据目前已经出现的结果,做一个合理的推断,整体结论没变:
1.中国大概率终于有资格坐在G2的桌子上吃肉了
2.日本和欧洲被端上了桌,但是能在这两个盘子里夹菜的可能只有美国,我们只能喝口汤
3.中美贸易环境会得到一定程度上的缓和,中国会在这个窗口期加速产业自主化
4.未来的重点肯定在出海——卷别人去,而不是窝里斗
1.美国到底想要什么?
简单概括,就一个字:钱!
谈来谈去,目前能确定的几个事情(有些是新闻媒体的报道):
a.日本接受了15%的关税,并且承诺了5500亿美元的投资。这笔投资90%的收益归美国,占日本GDP的比重将近15%。日本还要放弃包括农业在内的一部分利益。
b.美欧达成贸易协议,对欧盟输美商品征收15%的关税。此外,欧盟将比此前增加6000亿美元对美投资,欧盟还将购买美国军事装备和价值7500亿美元的美国能源产品。
c.印尼,越南等国家,也接受了一个相对较高的关税,在20%附近。投资这事儿,估计美国看不上,太穷了。
日本这个事情爆出来之后,日本的企业(丰田)股价大涨。这其中的逻辑也很清楚。至于5500亿美金谁来掏不知道,但是即便是掏了,也是计入资本开支,不影响损益表。但是日本的企业,可以和美国人继续做生意了。
欧盟也是类似的,但是欧盟没有日本那么卷,增加这15%的关税,对欧盟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但是欧盟内部不同国家的诉求和产业优势完全不一样,很难形成共识。法国整体对这部分协议持有一个非常强烈的抵制态度,但是好像并不能做什么。
欧盟的确要在防务和能源两个关键领域,倒向美国。欧洲战后的繁荣,一方面获得了俄罗斯的低价能源,一方面获得了美国的军事保护——按照这份协议来看,欧洲繁荣的两个基石西藏奶看来已经没有了。欧洲要付出的代价(能源采购+军购),也差不多占到了GDP的10%。
日本的15%,欧洲的10%投资,可以作为一个参考基准——美国人要薅的比利时10-15%之间。真的是攒了几年的钱,一口气花出去
这么做了之后,会发生什么?要么继续承担关税出口,要么把对美供应的产能在美国建设——欧日的企业这么做了,实际上相当于欧洲和日本的产业资本变成金融资本,也要开始制造业的空心化了。但是我怀疑,未必是投资实业啊.....
这么看,美国无法构建制造业的生态的时候,直接强硬的要求欧日企业搬迁..........这办法和战后搬空德国的策略是一模一样的。强盗就是强盗........

2.到底会投什么?
有一个事情,实际上是模糊的状态,现在来看,关税是直接的,大概是在15-20%之间。前者是美股的盟友,后者是其它国家。
关键的问题是,欧盟和日本承诺的1万多亿美金的资产到底投什么?尤其是日本还要把90%的收益上交。即便是日本人在美国投工厂,但是可以通过供应链的方式,利润留存在日本啊。
我们有一个大胆的猜测:这笔钱是用来购买美国国债的——这样的话,到底投了多少是非常好计量的;另外就是,利息打一折!
川普曾经说,要发行百年国债,不能买卖,不付息-或者很低的利息。当时大家都觉得,这事儿太扯淡了。现在来看,这1万亿的债券如果按照0.5%的利率计息,一方面相当于欧日每年损失的利息大概是在500亿美金上下——这是一个可接受的金额;另外也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美债现在滚动成本过高的问题。
国外持有的美债规模没有那么大。日本持有1万亿出头,这相当于增购5000亿....目前来看,中东的那个承诺会不会也是这个样子?
其实大家都知道,美元作为基础金融设施来说,美国承担了成本,支付一些这样的事情,我觉得也不是不可接受。
再加上关税几千亿美金的收入,还有稳定币的事儿....这么一折腾,让川普一年收到1万亿左右的可用资金,不是不可以,好像还可以继续撑下去啊。
强卖美债这事儿,只是换了一个说辞。因为双方都很清楚,这1万亿砸下去,做制造业,啥也看不到....如果美国的制造业只差这1万亿,那早就解决问题了。这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川子的任期不到4年了,中期选举还有1年,必须尽快做出成绩。这个方案可能是大家都可以接受的.....最后看看,这笔钱是不是就是这么出的。
另外就是,让日本人和欧洲人去美国做制造业投资,这就是纯粹扯淡。什么都不变,美国人做不起来,日本和欧洲去了,就能做起来了?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3.咱们能做什么?
现在的传闻很多:
a.延长了90天
b.芬太尼的事儿
c.放开高技术产品的管控
d.关税到底定多少?
e.美国增加了俄罗斯石油的事儿,以及中国收缩制造业产能的事儿。
红色部分,可能是中国可以做的。
我们会不会买美债?这个可能性是有的,但是我估计不会太多....毕竟欧日已经给打样了,中国是最后的大的经济体还没谈定。但是这次强硬的反击,的确让我们有了资格去谈。毕竟能为美国卖单的,其实只有中欧日能买的起这个单——这四方占全球gdp的比重超过70%啊。
放开高技术产品的管控,目前来看,是肯定的。只是幅度和细则的问题,稀土的制约+中国技术的突破,美国可能不得不做出这个选择。而且客观来说,只要半导体突破之后,大项技术上来说,中国没有什么特别卡脖子的情况了,只是好坏的问题。高端半导体是我们能不能做的问题。
中国收缩制造业产能这个事儿,其实我们本身也应该做。将终端产品的产能转移到东南亚——这是几乎确定的事情,所以这块我们不是不可能答应。但是美国很有可能也从中无法获利——供应链向第三国转移,满足一定的安全,还是可能的。
比如,最近的数据是:根据 Canalys 的数据,截至 6 月的这个季度,印度首次成为向美国出口智能手机数量最多的国家,占美国市场总量的 44%。越南位居第二,三星电子公司大部分产品在越南生产。而中国组装的手机份额从 2024 年第二季度的 61% 大幅下降至 2025 年第二季度的 25%。
看似很大,其实苹果手机美国的销售结构来看,这个报道存在问题:苹 果手机一年全球销量2.256亿部,在美国销售6.6千万部左右,。按照这个测算,印度出口到美国的手机数量差不多是3000万部左右——而中国一年生产的iphone手机数量将近2亿部。我们可以认为,中国最终损失了3-5000w部的iphone手机组装量,但是考虑到零部件和供应链的情况来看,最终损失的价值并不大。核心的技术,可能根本就没过去,很多零部件的制造,印度还是不可以的.....只是纯粹的组装环节。
按照这么模式,中国企业完全可以去东南亚建厂,专供美国,其它地方的东西,可能还是中国人在做。
我们最终面临的关税税率,不可能很离谱。最差的情况,现在就是转向第三国了.....这种情况下,我们弄不好还是受益的——我们也到了这个阶段了,需要产业升级和产能转移。至于转口贸易,中国说过一句话:任何国家和美国签署的文件,不能以损害中国利益作为交换!你看越南的20-40,现在就没搞下来
4.总结
我很怀疑,通过一番谈判的艺术,折腾了一大堆,从目前达成的方案来看,美国的诉求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满足。
那么接下来必然是大缓和,我们可以大胆的猜测——这类似于黄四郎征税。最后东大这个硬骨头啃不下来,能从别的地方捞点,也未必是坏事儿....为啥一定要逼着东大和其他人团结起来呢?(最近欧洲的反水来看,就很有意思,本来中欧要联合的,结果分化了.....那么现在欧洲买了单,为啥还要重新把两个人逼到一起呢?)
最后象征性的收点关税,我们象征性的买点美债,再买点牛肉啊,大豆啊之类的......
休息3年,再看美国的风向。
但是无论如何,我们肯定是要加速产业的自主化,军队的现代化.....5年之后,如果产业风险消除了,这么大的工业产能如果无处消化......那你说怎么办?
历史已经给出了答案......
当下除了90天,还没有看到任何细节,没有细节也好,就还可以谈,毕竟又延长了90天(这是圣诞季最重要的备货期啊),说不定后面还有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