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过印乐法师,平时经常带着和尚种地、晒麦子,不开豪车,执掌白马寺多年一直很朴实,商业化很淡。
现在他成了少林寺的新住持,绝对可以带来大的改变,因为他既是全国人大代表,也是佛协要职,他既懂政策、又熟悉体制,而且是地地道道的河南人,和地方干部打交道也有分寸,压得住场子、稳得住局面,少林寺可能真的要回归正道了。
别的不说,光看这个大师的面相就顺眼多了,一看就让人安心。
说话慢条斯理,眼神平静,坐得住台,没那么多花活。

不像上一个方丈,一身正装却一脸淫邪。
这次释印乐法师正式接任嵩山少林寺住持,没开升座法会,也没大张旗鼓宣传,就这么悄悄地定了,这种大事,按过去的惯例,寺里得摆场升座法会、请媒体、放鞭炮,甚至还有人专门请来直播架设备。
但这次什么都没有,官方通报寥寥几句,安静得很,这风格,一下就和前任完全不一样了。

这对少林来说,其实是个很大的转折。
过去二十多年,少林寺一直是释永信一人打理,庙里的方向、资源、节奏,全靠他一个人说了算。
他不是没有本事,甚至可以说是极有手腕,把一个本该是清修地的寺庙,硬生生做成了一个文化企业。
全球开了四十多个少林文化中心,注册了六百多个“少林”商标,海外拿地搞旅游地产,搞联名、搞演艺、搞展览,一边做生意,一边打禅宗的旗号。

但你仔细想想,真正属于佛教的修行和信仰,在这几十年的“开发潮”中,已经被边缘化了。
游客看的是武术表演,信众看的是建筑和IP周边,僧人也被绑在了拍照、接待、演出的日程里。
一个本应以“空”为本的宗教场所,活生生做成了盈利中心。
而释印乐的到来,就是来改这个风气的。
这个人不是空降的。
他1966年生,河南人,二十岁不到就剃度出家,一步步从僧人干起。
他不是靠嘴说的,是靠实打实干出来的。
上世纪末,白马寺已经十多年没有住持,寺庙破败、人心不稳,香火散了、僧团也懈了。
他接过去,不靠投资、不靠演艺、不靠营销,就凭着一个信念,庙就是庙,人就是人,规矩就是规矩。
十年时间,他把白马寺整成了“中原第一清修样板”,僧团规矩清晰,佛事活动恢复正常,庙里的人一个个修得稳稳当当。

我去过一次白马寺,那时候他还在那边当方丈。
寺门不大,香火清淡,但里头一眼就能看出修为,没有喧闹、没有推销、没有导游举牌吆喝。
有个中年居士跟我说:“来这儿,就能静下心。”
我那时候没多想,现在回头看,那句话就是对印乐法师最实在的评价。
他上任少林寺后,说得很明确,三年内要逐步砍掉表演性质的项目,恢复僧人修行制度,重新建立“少林禅堂夜话”,把讲经制度常态化,而且是对外公开、不收门票、不搞表演,谁愿意来听都能来听。

这种做法其实挺难的,因为它跟过去那套“门票经济”完全反着来,不以流量为考核,不以人数为KPI,而是以“传法度人”为本。
这才是佛教真正的样子。
释印乐还明确说,要把过去庙里那些商业利润的一部分,用来支持僧团教育和庙内医疗。
什么意思?
就是和尚的修行、吃饭、看病、养老,不靠打工、不开直播,不出去“接待企业家”,而是回到寺庙自己养活自己。
以前的套路是赚钱优先,庙成了“盈利单位”,现在要调过来了,变成“修行优先”,钱是手段,不是目标。

更关键的是,他是全国人大代表,也是佛协要职。
他懂政策、熟机制,又是河南本地人,稳得住寺里的干部队伍。
这意味着他不仅有理想,还有操作的能力。
这不是那种“空谈清净、实则懒政”的假清修,而是一步步拿出制度的重建者。
他说的每一句话,背后都有路径和人脉能落地。
很多人担心,少了商业活动,香火会不会断?
我觉得不会,反而可能会更旺。
现在信众不是过去那种来烧高香求发财的人了,更多是想寻个心安处。
如果你庙里清清静静,和尚真讲法,佛法真管用,哪怕没广告、没包装、没直播,信众也会一传十、十传百地往这里来。
别拿游客量衡量庙的影响力,那不是一个维度的东西。
印乐法师上来,有点像企业换了CEO,但更像是一家老庙停下了过去那种盲目扩张、准备做一场“内部整顿”。
不是搞大动作,也不是改个招牌,而是重新问自己一个根本的问题:少林寺是做什么的?它是个文化公司?是个功夫景区?还是一座千年祖庭?
如果答案是后者,那现在,就是一次难得的“回炉重塑”。
印乐法师的节奏慢,但步子稳。
他不急着出政绩,不急着搞口号,而是从讲经、修行、僧团管理一点点来。
你看这次上任,没有升座仪式,没有鼓乐喧天,没有名人站台,就连发布也是半夜发的,通报干脆利落。
这种“没仪式感”的仪式感,才是真正的信号:少林要回归了。
说实话,这时候搞“静”,比搞“声大”更难,也更需要勇气。
释永信留下的那套系统化商业模型,不是谁都能推翻的。
现在印乐法师愿意从最基本的制度开始慢慢修,也许不会立刻带来收益,也不会立刻改变印象,但它是正确的事。
做正确的事,哪怕慢一点,也比错的事跑得快强一万倍。
有时候,一个庙是不是好庙,看和尚敲不敲木鱼不重要,看他有没有胆子不敲木鱼,先把庙里的杂音关了,再把“心”的声音找回来。
少林寺热闹了这么多年,是时候静一静了。
真正的千年古刹,不靠喧嚣维持名声,而靠沉得下心、站得住风雨的定力活下去。
释印乐来了,这一次,希望庙不再是“平台”,而真成“道场”。
这才是少林寺,真正值得信众走进来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