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个回答

北京本轮极端强降雨造成重大灾害,全市因灾死亡 30 人,具体情况怎么样?为什么本轮降雨强度这么大?

liisu
294个点赞 👍

全球性气候灾变的中国解决方案——写在北京大暴雨之后

就在昨天晚上,一场猛烈的暴雨袭击了北京,到今天早上已经造成30人遇难。

而早在昨天晚上,国家气象局和北京市地方各应急部门就已经发布了措辞极为严厉的预警信息,各大媒体和信息渠道都进行了转发,远在四川的我都收到了好几条关于暴雨即将来临的信息,可见形势之严峻、准备之充分。即使在如此充分的准备之下,依旧造成了如此严重的人员伤亡,可见这场罕见的暴雨严重到了什么程度。

数据上看同样触目惊心:昨晚北京全市平均降水量165.9毫米,最大降水量在密云郎房峪和朱家峪,达到543.4毫米;最大降水强度出现在怀柔东峪,26日22时-26日23时降水95.3毫米。

543毫米!这是什么概念?我国农耕区与游牧区的分界线就是所谓“400毫米等降水线”,年降水量低于400毫米就没法种庄稼了,只能长草、放牧。

这个降水量等于一晚上就把一年的雨给下了!

今年我国北方强降雨新闻频发,仅就目前就有河北、河南、吉林、北京、天津等地有遭强降雨袭击的新闻,而雨季还远远没有过去,要到9月底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年度降雨高峰才会过去。

一场席卷全球的气候灾变正在到来。

国外,严重高温干旱和强降雨、台风等灾害也越来越频发,各种极端气候事件频发。很多人还埋头在战争、贸易等等人为纷争中不可自拔的时候,一场全人类共同的考验正在悄无声息的来临。

令人大跌眼镜的是,美国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媒体纷纷报道,美国国家环保局居然即将宣布排放温室气体对人类无害,将解除车辆、发电厂和其他行业等所有排放限制。并称限制气体排放才真正影响人类健康,因为这将导致价格上涨和消费者选择减少。

毫无疑问这个报告的科学性严谨性非常成问题,长期鼓吹环保来压制中国发展的美国如今来了个180度调头,很难说这是出于负责任的考虑,很可能仅仅是刺激经济、改善糟糕的财政状况的权宜之计。

简而言之,饮鸩止渴。

远水接不了近渴,美国很显然等不及慢慢产业升级了,长期寅吃卯粮导致“今天这事儿必须要办”,也就顾不了那么多。

覆巢之下无完卵,不管别人怎么做,我们都必须要认真面对未来越来越严峻的气候问题和极端天气频发的挑战,这种时候抱怨与推诿都是最没有力度的行为,船都要沉了而你在船上,怪船长、怪船东、怪瞭望手,都是在耽误你寻找救生艇的时间。

中国面对极端天气频发的气候灾变方案已经提上日程,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开发项目的正式动工,是一个非常明确的标志性工程,预示着迫不得已之下“自扫门前雪”的大幕拉开。

人类,这个星球上最伟大也最脆弱的生物。

人类总会像水银泻地一样找到自己的出路,至于谁找得到、谁找不到,那就两说了。

最近一段时间我都在青藏高原活动,青藏高原号称“亚洲水塔”,同时也是整个欧亚大陆的地理中心、中央高地,生态环境脆弱敏感,而水资源又极为丰富,是整个欧亚大陆气候环境形成的关键地形。在这个气候灾变的前夜,把更多的目光投向青藏高原,是极为重要的。

据我个人的观察,气候大灾变的迹象已经非常明显了。

一是雪线普遍上移

这里是四川西部四姑娘山山区的某个不知名冰川,可以明显看到雪线向高海拔地区移动,高寒流石坡上植被覆盖情况来看,这一段冰川消融裸露出来的地表还没有植物来得及覆盖。这充分说明该地块裸露的时间并不长,冰川是最近才消失的。

同时我本人从2012年开始到2020年,每年夏季固定时间会去同一个冰川,西藏拉萨当雄县境内念青唐古拉山身处一个叫“雪格拉山口”附近无名冰川徒步,离开公路之后沿冰川融水河上溯至源头冰舌处,再摆放一块大石头做好标记,观察冰舌的退缩。

该冰川自2012年以来不断退缩,根据我自己摆的石头看,攻击退缩了超过50米。

并且冰体本身也在坍塌、缩小,这个冰舌从冰川的粒雪盆处形成并延伸下来,不断剥蚀山体、带走石头,融化后这些石头会堆积在冰舌处形成所谓的“冰碛垄”,甚至肉眼都能看出来一条新的冰碛垄正在形成。

这在地质年代上是一个极为恐怖的场景:长达万年计算的气候变化,在短短几年之内就发生了。

雪线抬高、冰川消失,这个速度很可能远超我们的想象力极限。

二是植被普遍扩张

高山植物总会找到自己的方法扩张自己的地盘,大量本不该出现在这个海拔的植物,随着气候变暖也把自己的种子撒到了更高处。

这是一个冰碛湖,是冰舌退缩以后留下的石头堆积阻断冰川融水流走,形成的冰舌附近的小湖泊,会季节性封冻、消失。比如这个同样位于念青唐古拉山的冰盖,脚下这个湖泊,在冬季会因为降水不足、融水消失而干涸掉,这对于植物的生长是极为不利的事情。

但就在这么高海拔而恶劣的地形下,居然长出了荨麻。

龙牙
自由评论 (0)
分享
Copyright © 2022 GreatFir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