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希利最近压力比较大。他的“前任”,特雷莎·梅时代的国防大臣,加文·威廉姆森(Gavin Williamson),近日在接受《日经亚洲》采访时放话:
英国当年在推动各国承认科索沃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如今也可以继续效仿这一模式,循序渐进地带动澳大利亚和欧洲等国,给予台湾同样的待遇。
并且他对包括英国在内的西方各国政府大加指责,认为它们在中方压力下,表现得过于“胆怯”,不敢与台湾进行合作。
而且在采访中,他还谈到了和中国的宿怨。在2019年初,他力主英国皇家海军在南海“自由航行”。结果为此在内阁中承受了“巨大压力”。尤其是他的表态遭中国抗议,进而导致财政大臣菲利普·哈蒙德(Philip Hammond)的访华行程被迫取消后,他更是被内阁同僚围攻:
在财政大臣和外交大臣四处奔走,希望与中国保持密切的经济合作关系时,国防大臣却让多方努力付诸东流,让英国重新回到了老套的“枪炮外交”中。
三个月后,因“涉嫌泄露有关中国科技公司华为参与英国5G建设的安全决策信息”,他被解职。
六年之后,他回忆起当年的窘境,仍然愤恨难消,大骂这帮文人对华搞“绥靖”,对他搞“卑鄙而不名誉的政治迫害”。
虽然是前国防大臣,但他是资深议员,而且戴“爵士”头衔,所以他的访谈引发轩然大波之余,也给了现任国防大臣约翰·希利巨大的压力:敢承认自己就是加文·威廉姆森口中的“娘炮”吗?
所以约翰·希利哪怕不情愿,也只能硬着头皮上“强度了。但他刚讲完"fight over Taiwan",加文·威廉姆森就对希利的表态提出了严厉批评,称“这是在释放相当危险的信号"。
果然,同行才是冤家。
既主张英国支持台湾,又批评英国因台湾而战,加文·威廉姆森到底要干啥?除了党派之争,成年人更多看的是利益。加文·威廉姆森的真实主张是:加大对台湾的军事韧性投资,在无人机和关键武器供应链上支持台湾。简而言之,“卖军火”。
所以他批评约翰·希利,“我们只是卖军火,但你却要把自己卷战火里,岂不是缺心眼吗”。
可加文·威廉姆森在野,而约翰·希利在朝,他只能拿嘴放空炮,不敢真的卖火炮。那会惹翻老共。而中英贸易硬脱钩,是英国不可承受之重。
君不见,上轮中美贸易会晤是在哪谈的?伦敦。
这就是西方鹰派的现状:居庙堂之高,则耍嘴炮;处江湖之远,则卖火炮。
至于战争风险,在这条新闻下边,有位英国网友发出了灵魂拷问:
我们在中国穷困的时候都保不住香港,现在却想保卫台湾?你要不要去医院精神科挂个号?
从笔者个人的角度来说,中国近代史的百年屈辱即始于鸦片战争。“解铃还须系铃人”,英国皇家海军要真能驾着现有那总计不到10万吨的14条破船来参战,那比收复台湾更值得庆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