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日本人最开始反的不是华,而是陆。如果你是台湾人、香港人、新加坡、马来西亚人,结果会有不同。但如今,日本右翼起势,波及面逐渐扩大,这些人在日本也可能被殃及。
但从根源上看,日本的反陆就与中国人的反日、反美完全不同。前者是发自民间的,自下而上的,后者是发自国家的,自上而下的。前者是从在公共场所看到大声喧哗、在公园看到乱扔垃圾、攻击梅花鹿,到在网上看到战狼网暴餐厅老板,网红去靖国神社撒尿....这些一件件小事、破事日积月累最终激起民间的反对情绪,这种情绪很容易被右翼势力利用,再搭配香港和台湾受的委屈,这股“反侵略”的火是一点就着;后者是从小学开始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看抗战电影、神剧,到大点了看大阅兵,看战狼,再后来被央视、局域网上的左煤洗脑,是这些全国一盘棋的精心策划的宣传教育积累起的内心的反对情绪。
无论是日本的反华,还是中国的反日,都并非侵华战争、军国主义、八年抗战的延续,前者是近七八年逐渐从民间独立萌生的(尤以青年人居多),后者是改革开放后被重启的。先说后者,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共从未正式的有计划的大规模的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就连圆明园都是废弃的,还有农民在里面种水稻呢,当时更多的是宣扬国际主义,要解放全人类,输出革命。而1979年后,西方的、日本的自由主义思潮涌入大陆时,一部分高层意识到这些东西对于民众思想和政权的冲击,于是爱国主义教育才被党内的保守派提上日程。作为80后的我,在很小的时候就能接触到一点日本的文化(家用电器、文艺作品等),当时父母那辈人以看日剧、学日语、用日货为荣,他们看起来丝毫没有心理负担。但在我上小学后,学校开始频繁组织集体观看抗战电影,当你到了青春期,如果哈韩哈日,旁边又有人告诉你这是不爱国的表现。随着互联网的封闭,随着国力上升,这种爱国主义逐渐演变成民族主义,甚至一种大汉族的军国主义,开始要复仇、要踏平东京了...此时再对比自己的父辈,即使在那个蒙昧且充满暴力的年代,都没有过这么偏激的思想,显然我们被教会了仇恨。当对日本人的恨强烈到走出国门、波及普通日本人生活时,对方的对立情绪也自然被激起。
相比较警惕,我们更需要反思今天日本民间的反华情绪。没错,反思的是我们。
2022年,日本宣布取消40年对华无息贷款。这是从1979年开始的对华援助(有的说法是变相的战争赔偿)。原定这项计划只是持续30年,在08年后又延续了十几年。巧合的是,同年我去鄂尔多斯出差,与当地蒙古族朋友聊天,他们提到,以前这些沙漠里常年都有日本人在种树,但前两年都走了,当时就和新闻呼应上了,我意识到所谓日本对中国的帮助并不抽象,它具体到许多细节。我想说,在改革开放后的40年里,日本恰恰是最不反华的国家之一,从以高铁为代表的国之重器到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民营大厂,再到植树治沙这些公益性质事业,都离不开来自日本的技术和资金,更别说大范围的两国民间友好的文化交流。回头想想,是因为什么让两个重归于好的国家再次走向对立,让一个不反华的国家转而开始反华?反过来说,化解敌对的方式又该是什么呢?是不演了、升级对抗,去苏州、去深圳袭击日本女人和孩子,还是主动释出友善,哪怕是虚假的友善?这是我们需要反思的。
但有趣的是如今双方的角色。正常国家并非人类,它没有人类个体在记忆和行为上的延续(当然中国例外一直在强调国家记忆),换句话说,侵华失败80年后,日本年轻人早就对战争无感,毕竟两颗原子弹早就摧毁了他们集体从小接受军国主义教育的可能,他们既无侵略的欲望,也无历史负罪感。当他们再次看到身边大国对自己生活的影响,对自己国家的“野心”,带入的反而是被害者一方。而大陆的年轻人,持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和仇恨教育,此刻带入的依旧也是被害者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