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说一下中日媒体的区别。这也是很多西方媒体和中国媒体的区别。
————中国目前其实没有特意去报道日本,一般只报道很基础的一些大的事实。比如”石破表示要辞职“。而对日本内部发生的,和中国毫无关系小事情不太在意。更别说报道了。
或者说的更明白点是“没在看你”。
态度基本就是:”中国很忙。忙着自己的内政,忙着看美国,欧洲,没空去关注日本。“————既没有善意,也没有恶意,只是不在意你。
日本对中国而言,越来越回到曾经附属国的样子,”一个干净的邻国“。只要他还老实,从前的那个宗主国一般是没空看他的。也不是很在乎日本的态度。
大约就是这样
——————而日本媒体对中国,属于二十四小时只挑选负面新闻进行报道。
基本上你会发现,一些中国根本没人知道的,二三线城市和小县城的一些负面新闻,会莫名其妙变成日本媒体头条。大炒特炒,放在首页,二十四小时滚动播放。
而中国国土实在太太太大了,人口也实在实在太多了,所以每天发生的各种事情也很多,是别国的很多倍。——————如果按照每个小城市为单位,那么每天都在发生各种各样的负面小事。这种的地方新闻非常容易找。
就专门挑这种新闻,疯狂炒作,挑选出来,在日本的电视台24小时播放。
而一切正面消息,尤其是比较好的消息,日本媒体会选择性忽略。或者说一嘴,一笔带过,之后就不提了,日本人根本不会有任何机会知道。只有在说中国威胁论的时候,专家们才会很勉强承认一下,中国哪里哪里很进步....,日本要追赶.....。
但是中国为什么进步呢?原因在哪里呢?中国这么烂,怎么莫名其妙就进步了呢?
秘密其实就隐藏在那些日本媒体永远不说,你也永远不会知道的消息里。————不需要培养人才,也不需要产业进步,也不需要基础研究,不需要培育科技产业,光偷日本技术就可以成为科技强国这类话,自己不觉得可笑吗?
——————也就是片面性的报道。
日本媒体说的不是”谎言“。但是”真话“也是可以撒谎的。只要把不想让你知道的部分隐瞒起来,把想让你知道的部分各种放大,播报者再稍作主观引导就可以了。
比如那句著名的”代价又是什么呢?“
又比如,两个日本人死在大连,日本人媒体连续很久把这个事当作头条,各种追踪报道,各种专题新闻,各种访谈。轮番上演。
即便现在日本的五个头条里面,这个新闻也占三个。
而同样的,一个中国人死在了日本,日本媒体也报道了,一笔带过。说了,承认是有这么一件事,然后没了。
没有任何后续。日本媒体也不会再有任何追踪报道。
然后结束了。在日本没有任何波澜。
当然,西方媒体也是这么做的。也不仅仅是日本媒体。可能日本媒体也参考了其他媒体的看法。
————————————————
所以,目前日本关于中国的看法,存在一个核心问题:
—————“就是如何解释中国的发展”
这又产生两个问题。
第一,如果西方媒体对中国的描述都是真实的。就是,中国非常烂,非常差,人民民不聊生,水深火热,毫无自由,普通人生活在中国无比痛苦,14亿人却偏偏脑残的不去推翻老共(就有没有存在一种可能性,是人家的老百姓其实并没有水深火热呢?)。什么成绩都是靠作弊,偷的。肯定很快就完蛋了。
那么,“中国崩溃论”已经起码说了五十年了。
中国能顶着这么多的问题,带着如此多的隐患,还能一路发展到今天,高歌猛进,直逼美国,以购买能力计算,中国gdp 是美国的1.6倍。各方面都颇有成就,然而其他所谓“运转良好”的国家却没有做到。
如果这是真的,那就必然存在某种“未知的因素”一直在支撑着中国发展,因为,这种发展和现实,绝不是“血汗工厂”,“纯靠剥削”,“作弊”,之类西方自以为是的猜测就能够解释的。
这个一直支持着中国的“未知因素”是什么,才是日本人应该搞懂的。
第二,如果不存在这个“未知的因素”,那就只能指向另一个答案:就是媒体撒谎了。你的信息来源不完整,或者不真确。
或者说,片面的叙述了他们非常想让大众知道的“一部分事实”,而非常巧妙的隐瞒了“另一部分事实”。
或者说,选择性的无视了一部分摆在眼前真相。
或者做了一些故意的丑化。甚至捏造。
或者,出于某种傲慢、无知,偏见、或者因为对中国不了解(或者没兴趣了解),主观上错误的解释了中国正在发生的事,曲解了真相。并把这种偏见通过镜头或者文字表达出来。
只有这两个解释。
只能二选一了。
多嘴一句:
是的。镜头也可以撒谎,以前的bbc武汉纪录片,堪称端着镜头说瞎话的典范。这个片子里就没出现过一个年轻人,全是精心挑拣过的老年人,年轻人聚集的地方,他们不敢拍。
武汉那条街其实很繁华,普通人即便不懂摄影,随便拿手机拍拍都不会丑。但这不符合bbc的期望。所以,为了能够把武汉拍的更落后、更闭塞,更恐怖,bbc甚至连每一帧图片的打光、角度、滤镜色彩,甚至连图片的构图都是精心设计过的,就是不拍开阔地,避开周围景色,故意往下拍,拍地面,并且用地面、墙壁和或者物品遮挡拍摄角度,拍摄人物的时候画面一半都是墙,会让观众感到封闭和不适,以此加深观众对中国黑暗闭塞的刻板印象。(学摄影和新闻的学生,甚至会拿它当丑化新闻对象的案例分析)。
——————这个纪录片,堪称用摄影镜头丑化新闻对象的绝佳案例,当时在中国国内引起了对bbc的众怒。从此bbc在国内成了造谣媒体的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