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8个回答

「武大图书馆诬陷性骚扰事件」一审宣判,不能认定性骚扰,怎样从法律角度解读?

竹意清弄
1321个点赞 👍

香港浸会大学?妙啊!我是打从内心佩服,没有一丝反话。

香港浸会大学是一所什么样的学校?



说香港有“八大”,即八所公立大学,有一个不成文但香港人心知肚明的鄙视链。顶端是三巨头:港大、中大、科大。

浸大校区在九龙塘,面积很小,和城大、理大等在香港人心目中同属第二梯队,但特色偏文科和艺术。可理解为香港八大中,二线梯队“文科贵族”

浸大传理学院是王牌,新闻学、影视、广告、公关等专业可算亚洲顶尖,比如“传播与媒体研究”专业常年位居全球前50-100名。

它也是香港最早开设传播教育的机构,在这传播行业人脉深厚。许多香港媒体高层、著名记者、导演、公关大牛都出自此门。比如说闾丘露薇、陈志云、许鞍华、庄文强、吕秉权、伍家谦等等。

浸大的王牌——传理学院非常强调批判性思维、沟通、说服、构建叙事。

对于香港来说,浸大传理学院可以被视为香港新闻自由的桥头堡,它鼓励批判性思维和调查精神。毕竟它的整个学术体系都是建立在西方自由主义的基石上的。这套内核我就不赘述了,包括权力制衡、个体权利、程序正义、真相开放等等等等。

再说浸会大学的教育内核——博雅教育全人教育

博雅,简单来说就是强调跨学科学习拓宽视野,培养思维。
纸面目标是让学生获得成熟与独立的心智,不轻易被意识形态宣传俘获,不被消费主义奴役,不因专业领域局限变得傲慢无知,拥有自己定义价值、寻找意义的能力。

全人,即智识(思辨能力)、品格伦理(正义、责任、同情、诚信)、身心(身体健康与心理韧性)、社群与服务( 强调公共服务和社会活动)、灵性与精神(最早建校的遗留现在大概就是表达探寻生命价值。)
纸面目标是成为保持内心完整、有道德判断力、并能采取负责任行动的人。

简而言之,这是一整套沿袭多年的,脱胎于西方文化与高等教育体系的香港答案

当然,从功利角度说,浸大这一档学校存在的意义,就是让那些水平、家境或应试能力逊于顶层但依然强于普通人很多的学生——用一个不太友善的词来形容就是“次级精英学子”——获得一张进入社会中上层结构的入场券。

那么假设。我是说假设,有一位内地女性,大学期间被性骚扰而勇敢站出来发声,冷静沉着的获取一手证据,并通过智慧的博弈,从骚扰者手上拿到手写道歉铁证。后在没有得到校方给出满意的惩处结果和报警无果的情况下,通过小作文顽强抗争,诉求无果后,顶着被对方“强大的背景资源”疯狂打压的巨大压力,经过痛苦挣扎与思考,为了社会公平正义和广大女性同胞的权益,终于战胜了内心的怯懦和恐惧,背负痛苦,经历成长,勇往直前,蜕变重生。在毕业后,毅然诉诸法律将骚扰者告上法庭。

你认为这是一份什么级别的履历?

抗争系统的不公,不接受逆来顺受、借小作文引发舆论关注的传媒智慧,超越个人恩怨用具有公共议题属性的舆论话题唤起社会关注——从被骚扰到抗争,再到诉诸法律的公平正义的追求。

这样充满压迫、抗争和自我成长的经历,够不够戏剧化,够不够独特深刻,成长性够不够强?

这一切,是否,和浸大,和博雅教育、全人教育、和浸大传理学院,异乎寻常的完美对应?

这还没完,如果这样一个女性,恰好来自内地,是否能够佐证香港院校历史上长期存在的西方人文主义视角下一切关于中国大陆的“负面”预设?

妙中之妙的是,这个履历谈的是女权抗争,它控诉的是父权制、性暴力、性别歧视,抗争的对象是男性骚扰者、校方官僚,最终还选择了诉诸法律,形式完全“合法”。

它是一个标准的政治正确答案,没有挑起任何不适合挑起的话题来令浸大有所顾虑。

它只是印证了一个年轻女性,是如何从不甘沦为父权压迫的被动受害者,到实现自我成长,成为一个主动抗争者,一个女权觉醒者,一个社会议题思考者,一个传统父权反抗者的现实代表。

而妙上加妙的是,这样一个用现代传媒智慧对抗系统不公的年轻女性,其学术方向恰好又是以性别、权力、压迫为核心议题的。

那么,从这个视角看,是否可以称之智慧与勇敢的新时代女性精英?践行知行合一的当代圣徒?

大陆、女性、性骚扰、不公、抗争、觉醒。

无比东方、无比合法、无比美丽、无比神圣。好用又安全,堪称新闻传媒,不,堪称整个西方叙事体系的最爱。

如果,这位女性恰巧又拥有一流学府的学历和一流的留学经历,那么,她可能等同于拥有了能横跨整个东西方,“想混哪个圈子就混哪个圈子”的入场券。

这份履历,我打A+。

胡同里
自由评论 (0)
分享
Copyright © 2022 GreatFir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