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也是绝了,都这个时候了还在怪学生安全意识不足。
这个企业在2023年就因为“格棚板承载力不足”被应急管理部门要求整改。

但你看,一年过去了,事故还是照样发生了。
六条命就这么掉进去了。
根本不是“安全意识不足”的问题,而是赤裸裸的企业失职和监管失灵。
特意找了一下浮选槽的图片,看得我后背发凉。
这玩意根本不是普通水池,是一个装着浓密矿浆和强腐蚀化学药剂、带搅拌系统的工业设备。
人一旦掉进去,根本不是“溺水”那么简单,那是进去就没救了。


事情发生在7月23日上午十点二十。
东北大学组织学生到内蒙古一个铜钼矿参观实习,说是“学习浮选工艺”。
说白了就是国字号企业,名字听着就挺唬人,结果办事一塌糊涂。
那天的现场情况,据通报说,是因为“格栅板脱落”,六名学生同时坠入浮选槽。
后来经过抢救,人是救出来了,但六个孩子全部死亡,还有一个老师受伤。
你知道那种浮选槽是什么吗?
我们普通人脑子里可能就是个“水池”的印象,顶多是脏点深点的工业废水池。
但我真的去查了资料,结合业内网友的说法,浮选槽是选矿工艺中最核心的装置之一。

它里面的矿浆密度比水大很多,而且不是静态水,而是有搅拌叶轮持续旋转,还有气泡系统和药剂系统。
相当于在一个大毒池子里开着搅拌器,池子深四五米。
一旦掉进去,不可能游上来,不可能挣扎,更别提什么“等待救援”。
而且浮选药剂是什么东西?
不是单纯的清水里泡点泡沫,而是有捕收剂(黄药、黑药)、起泡剂(松油、醇类)、调节剂(石灰、碳酸钠)、活化剂(硫酸铜)、抑制剂(氰化物)……
这些化学品毒性强、腐蚀性高,有些药剂喝一口都能致命。
这些不是我编的,是冶金工程的基本常识,东北大学自己也应该知道。
掉进去不是“呛水”,而是化学灼伤、呼吸道腐蚀、中毒、机械搅拌拉扯撕裂,这才是真实的死亡原因。
而这一切悲剧的起点,竟然只是因为一块“格栅板”塌了。
你仔细想想,一块板子塌了能塌死六个人?
说明什么?
说明这六个孩子是一起走到那块板子上的。
而那块板子早在2023年就已经被检查出“承载力不足”了。
应急管理部门也发了整改通知,企业也承诺整改到位了。
可现在看,显然只是做了个样子,贴了标签,拍了照片,文书上盖个章,实际什么都没动。
你去想那天的情形,六个学生,可能是被带着走到浮选槽旁的走道上,踩到了同一块盖板。

那块板已经锈蚀、松动、失去承重能力,一踩就塌。
他们六个人,就跟走在一块人造的死亡通道上,一瞬间集体坠落。
而这个“格栅板”,到底是做了哪些检查?
有没有日常巡检?有没有限重标识?有没有警示标牌?有没有陪同人员提醒?
都没有。
或者说有是有,但只是流程上有,实际根本没管。
这些孩子不是偷偷跑去摸设备的,而是公开组织的实习参观活动。
有学校老师带队,有企业接待人员。
是一次被官方安排、安排得明明白白的“教学活动”。
可偏偏就是这种“组织好”的环节,出了最要命的纰漏。
东北大学的这几个孩子,是矿物加工工程的高材生。
这个专业在国内就是“冷门中的王牌”,培养的是未来为国家工业系统服务的技术骨干。
这些人毕业以后,很多会进钢铁公司、矿山设计院、能源研究所,从事的是最难啃、最苦最脏但又最关键的行业。
他们不是来玩的,是抱着理想来学技术的。
他们是工程师的种子,是祖国的希望。
而就是这样一群人,死在了本该是“技术启蒙”的参观途中。
死在了一个央企的浮选工艺车间。
死在了一块早该换掉的铁板上。
这不只是意外,这是制度性的T杀。
而事后,学校第一句话是“学生安全意识不足”。
就这一句,能把人气得半死。
你说这六个孩子有什么办法知道哪个盖板是会塌的?
难道他们要带着超声波探伤仪上实习?
你不标识、不隔离、不限制通行、不安排专人陪同。
这样的高危区域,是要靠学生自己“意识”来判断吗?
如果连教育系统都在推卸责任,那这个国家的安全底线还指望谁来维护?
更何况你看这个矿,叫得再响亮,什么“国家优质工程银奖”“日处理矿石8万吨”“自动化流程”。
还说自己用了“先进SABC流程”。
我查了一圈,技术倒是吹得天花乱坠,设备也是上了不少荣誉。
但最基础的安全保障,就是一块走道盖板都保不住。
年盈利37亿,不舍得花37万加装钢板、不舍得请一队专业陪同人员、不舍得搞一次真真正正的员工培训。
这种企业,说白了,就是在拿命换利润,在搞笑里出人命。
也不是第一次了,类似的事故早就不是新闻。
江西化工厂围栏断裂,三个实习生掉下去。
深圳电子厂踩踏钢板塌陷,一群参观学生摔下去。
你会发现,受害者永远是年轻人,是学生,是最没有话语权的一群人。
他们去学习,去了解行业、了解前沿,但他们成了替企业“背锅”的替罪羊。
你说得重一点,这叫“剥削”都不过分。
让学生走在不合规的钢板上,培训安全靠嘴说,走马观花拍拍照,出事了就发个通报、挂个横幅、赔点钱,下一批学生还得继续来。
这种制度,早该翻篇了。
而这事最让人绝望的是企业和学校都在推责任。
学校怪学生不小心,企业说“我们有安排”。
可实际真相我们都懂,这种“安排”就是“甩手安排”。
就是把一群没进过车间的学生丢进了最危险的地带,还不告诉他们哪里不能站、哪里不能靠。
浮选槽周围原本就不该让非作业人员接近。
盖板本身不该承重。
参观路线本来就该避开设备区。
但为了省事、为了展示、为了走流程,很多企业就那么拉着学生满厂乱逛。
你去看现场图,格栅板和浮选槽之间根本没有第二道防护措施。
孩子一脚踏上去,就是生死之间。
事故发生后官方说“全力施救”。
其实不用解释,这种情况施救早就晚了。
掉进去的那一秒,矿浆已灌满口鼻,药剂已开始侵蚀肺部,搅拌叶轮可能已经造成机械撕裂。
这种环境没有生还的概率,只有扑通一声,然后就是静默。
我们能做什么?
说实话,像我这种发知乎的,写得再多也唤不回这六条命。
但我希望每一个还在学校、还在工作、还在考虑带队参观的老师和家长,记住这一课。
你以后再去任何一个工厂,不管是央企民企,不管是钢铁冶炼还是电子制造。
一定要主动查这家企业有没有安全事故记录。
一定要提前沟通参观路线。
有没有危险区域,有没有专人带队,有没有应急预案。
你要记住,那些“很成熟”“很正规”的企业,不代表就一定安全。
恰恰是因为太熟练了,他们会放松,会省事,会默认你不出问题。
别把生命寄托在别人的良心上。
良心这东西,在利润面前真的不值钱。
最后,愿东北大学的六位同学一路走好。
你们是冶金系统的种子,是工业未来的希望。
本该站在祖国的钢铁巨轮上,而不是埋在矿浆里。
希望这不是一个事故的终点,而是一个彻底追责、真正反思的起点。
也愿这次惨痛的代价,换来整个行业的一次清醒。
不是“吸取教训”,是必须“负刑事责任”。
因为再不警醒,死的就不止是学生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