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习惯性地关注政策,解读政策,思考政策的目标,解读背后的信号……却忽略了真正应该去想的问题——它有效吗?治标了还是治本了?
咱们顺着题目往下说,就不扩展到什么民企协同发展的大棋盘上了,单说内卷。
为什么会出现内卷式竞争?经济最底层的逻辑是供需关系,供大于求,库存成了压力,不降价倾销还能怎么办?
在所有的经济问题描述中,我最反感的,就是产能过剩。
产能怎么会过剩呢?你怎么会嫌生产得太多呢?是大家都开上小米yu7了,还是都用上苹果全家桶了?
供大于求也好,行业内卷也罢,真正的原因是需求不足,当局难道不应该把注意力放到如何提升有效需求上?
整治内卷,说来说去,仍是生产端思维。
你说整治内卷,怎么整?
成立托拉斯,约定都不降价?
那库存怎么办?大家就是冲着降价和补贴才去买的。
有些低效企业本应该在内卷竞争中被出清,现在用行政手段护着,算不算输血僵尸企业?
再不然查环保去产能?失业上升,需求进一步下降……
真的,有这个精力盯着企业有没有搞内卷,不如盯着他们有没有遵守劳动法,5天8小时有没有落实到位,有没有拖欠工资。
打工人有钱有时间,消费市场的蛋糕才能做大。
蛋糕大了,企业自然会去争夺增量市场而不用内卷。
这么简单的道理,高中生都能懂吧……即便下大棋也要尊重客观规律。
再说了,真有大棋,怎么就下成内卷局面了?
所以有时候你不得不信——社会进步,全靠南墙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