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住房租赁的供给侧改革。
是从“卖地抽成”到“租房征税”,地方终于找到了后房地产时代的财政扩张。
个人付出的租金会变多,房东收到的租金会变少。
7月21日,存量房的租赁去产能,开始了。
对,就是《住房租赁条例》。
9月15日,就条例落地之日,住房租赁市场将迎来一场彻底的供给侧革命。这场以“规范”为名的改革,实则是地产发展逻辑的根本转向。
在我看来,条例的根本,是新市民的“居住平权”与地方财政的“税源换轨”。
条例开宗明义:“推动租购住房在享受公共服务上具有同等权利”。这绝非简单的民生口号,而是为超3亿新市民争夺城市生存空间的制度性突围。租赁权从“二等居住凭证”升格为“城市入场券”,实则是用政策杠杆打破阶层固化。
更深层意图,藏在合同备案制度中,表面为信息透明化,实则编织了一张覆盖全国的租赁数据库。当土地财政日渐枯竭,租赁税费成为填补地方金库的新血源。实名备案的每一份合同,都是地方财政的税基坐标。
从“卖地抽成”到“租房征税”,地方终于找到了后房地产时代的财政扩张。
不仅如此,条例句句直指群租房清剿,为保障房铺路的。
“厨房、卫生间、阳台等非居住空间不得单独出租用于居住”。
当违规隔断房被拆除,车库窝棚遭查封,数百万租赁需求将如洪水般冲向保障房体系。
短期看,房东们似乎坐收红利。条例第五条鼓励居民释放自有房源,个人房东突然成了政策宠儿。但也鼓励“盘活改造老旧厂房、商业办公用房”。
存量改造的闸门已被打开,长租公寓和安居工程,迎来春天。
我们都知道,出政策很简单,落地政策很难。但这次政策显然有高人相助,通过对中介渠道的连坐,要倒逼房东改革。
中介行业,不得发布未经考究的假房源,不得帮助租赁违法违规的群租房,不得代收租金,等等。
还要求中介进行合同备案。
违规罚款最少2万,最高50万,还要没收违法所得,吊销执照。
这种“连坐式”监管,直接掐断群租房的流通命脉。
还有资金监管账户制度:租金必须通过专用账户流转,彻底终结“高进低出”“长收短付”的金融把戏。
要知道,二房东要想从市场盈利,基本都面临“违规拆改、偷面积群租”的情况。因此,条例一出,完成从群租房向“长租公寓”转型的二房东会获得供给侧改革的公里,而还在传统群租房倒腾的二房东,百分百要退出市场。
当地方掌控租金监测权、资金监管权、合同备案权,租赁市场已成为新的财税机器。既为新市民提供栖身之所,更为地方政府开辟后地产时代的税基。
很多人担心决心问题?看看执行时间是9月15日,和签发时间7月16日,刚刚好2个月。完全不给市场反映和整改的时间。
选择9月15日绝非偶然。“十四五”收官之年强推新规,说明顶层设计的急迫。在保障房建设滞后、商办库存高企的背景下,每拖延一日都是对改革红利的挥霍。
这场供给侧改革的本质是存量房市场的彻底洗牌:拆掉群租房的床铺,只为在保障房里为新市民安放一张合规的床;掐断中介的灰色通道,实则为地方财政铺设新税轨。
我们即将见证的,不仅是条例的落地,更是住房制度的历史性转折。这场变革的真正变数,或许不在条例本身,而在于当租赁税成为地方财政支柱时,整个地产市场将驶向何方。
租售比,或将成为地产估值的核心尺度。
更快阅读,关注公众号:太子相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