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个回答

如何评价由申奥导演执导的电影《南京照相馆》,能打响暑期抗日片的第一枪吗?

一寻
957个点赞 👍

《南京照相馆》打响的是中国电影行业自我拯救,涅槃重生,排出毒血的第一枪。

这一枪最先打死的就是陆川太郎。

《南京照相馆》是一部观感非常“新”的电影,它的“新”是全方位的,立意、故事、人物、结构、节奏、情感都和过去的同类题材电影完全不一样,看不到一丝一毫的老登和殇派气息,反而充满了蓬勃的朝气。

立意层面,《南京照相馆》是一部非常昂扬的电影,从中可以充分体现出创作者的自信。尽管这是一部讲述沉痛历史的电影,但是导演并没有过度地去渲染苦难,而是采用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去讲述在一个苦难的大背景下,中国人的觉醒,中国人的反抗,中国人的情感,中国人的家国情怀。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南京照相馆》一反过去第五代第六代殇派老登刻意要求受害者反思的做法,而是把批判的重点放在了作为加害者的日本人身上,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南京照相馆》对于日本人人性的剖析,其深刻程度放眼世界都是极其犀利的。

在电影一开始的时候,影片就展现了伊藤秀夫和另一个日本军官的冲突。伊藤秀夫作为一个摄影兵,由于没找到合适的胶卷,被上级军官痛骂,结果这个上级军官反而被更上级给骂了一顿。因为伊藤秀夫虽然职位低,但是出身高贵,不是你一个泥腿子小官能欺负的。这一情节展现了日本社会的实质——壁垒森严的上下级,和壁垒更加森严的阶级分化与层层压迫,塑造了日本军人毫无人性的特质。日本社会并不是先进的代表,反而是另一种极为恐怖的存在,这种存在本身就是邪恶的,它培养出的军人自然也是邪恶的。

伊藤秀夫也是这一邪恶体系下的产物,他具有一些能够迷惑人的伪善特质,在电影的前半部分似乎会让你觉得他也是个好人。然而随后电影就会揭露伊藤秀夫的真实面目,这个人比一般的日本军人更加邪恶,他对阿昌的善意只不过是为了利用阿昌,实际上他一直想把阿昌杀死来完成自己融入到日军群体里的仪式。而他对中国的了解和向往,背后是更加疯狂的占有欲望。

伊藤的结局非常具有讽刺意味,这个伪善了一整部电影的人,最后被酸液糊了一脸,露出了自己的恶魔面目。

《南京照相馆》采用了大量的篇幅去展现日本军人的非人特性,残忍的暴力,伪善的欺骗,以及对于华夏文明扭曲的渴望,这些具像化的描写,即真实可信,又令人厌恶。尤其是日本军官恶意曲解”仁义礼智信“的桥段,和残忍的兽行交叉剪辑,将这种令人厌恶的感觉推向了顶峰。

“文明的冲突”,是这段情节带给我的最强烈的感觉。日本是一个邪恶的异类文明,它的意图是彻底毁灭中华,所以投降是死路一条,要想在这场文明的较量中生存下来,就必须全力反抗。“我们不是朋友”。阿昌最后说出的这句话,不仅仅是在个人层面描述他和伊藤秀夫的关系,更是在文明层面描述中国和日本的关系。我们不是朋友,从来都不是。

影片通过一系列非常精彩的群像设计,去展现小人物的反抗。装死逃生的军人,唯唯诺诺的阿昌,隐忍求生的照相馆老板一家,娇生惯养的女演员,每一个人都在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去对抗命运,哪怕结局是死亡。死亡并非没有价值,在国难当头的时刻,反抗本身就是意义。只要还心存反抗的意念,这个国家就还在,这个文明就还在。

文明的信念,是影片中这些小人物的精神支柱,也是影片中隐含的一个主题。因为有这个信念的存在,哪怕暂时遭遇危机,我们也能相信这个文明最终会得到胜利。信念的主题在片尾通过照片的形式获得了升华,即贴合影片的故事设计,又能够在情感上让观众得到释放,绝对的神来之笔。

除了这些之外,《南京照相馆》还设计了大量的隐喻和蒙太奇段落,在视听语言层面有着非常显著的突破。无论是开头部分相机和枪的交叉剪辑,还是伊藤秀夫和狗的隐喻,以及血河等镜头的意象,都在提升电影的可看性之余,精准地做出了导演的个人表达,技巧层面非常纯熟,而又不像某些老登导演一样有过度炫技之嫌。

《南京照相馆》完全可以和《南京!南京!》作为一个镜像对比,它几乎修正了《南京!南京!》中所有令人厌恶的错误,诸如猎奇的虐杀场面,对日本人形象的神圣化展现,对外国人的救世主崇拜,过于西化的救赎主题等等,都在《南京照相馆》中一扫而空。《南京照相馆》不仅有着非常高的整体完成度,同时在表达和技巧层面都做出了新的探索,这些探索是非常可贵的。

《南京照相馆》和《南京!南京!》的对比,深刻印证了当年教员的那句名言:“路线错了,知识越多越反动。”

最后我做个预言,2025年在未来的中国电影史上将会是关键性的一年,以《哪吒2》为标志,这一年的震荡会把那些行业内的毒血逐步排除,让更加年轻更加有创造力的创作者彻底改造这个堕落的行业。《哪吒2》是难以复制的奇迹,但《南京照相馆》不是,它完全能够成为新时代主旋律电影的标杆,未来的广阔天地,大有可为。

伊卡洛斯
自由评论 (0)
分享
Copyright © 2022 GreatFir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