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刷完,我发现《南京照相馆》拍出了一个以往抗日题材没有涉及的点:
日本鬼子们,不仅是坏、是先天的坏,更是难以教化、不通人性的坏。
以往的抗日作品(甚至是顶尖优秀)里,总会塑造那么几个“被迫参战”“内心反战”的日本人。
但如果你仔细观察,你就会发现,这里面为数不多的,有说服力的日本角色——比如《地下交通站》里的日本无知青年小林伸二,抑或是现实中成为八路军战士的小林宽澄——都是没什么文化、没接受过日本主流教育的日本人。
而那些深受日本文化教育的日本“翩翩君子”,表现出反战意识时的嘴脸,就让人觉得很奇怪、很难以接受。
今天,我搞明白了是为什么:
因为日本鬼子的文化根基里,就从没有“反思”这两个字。
除非是没有被日本军国主义污染,否则此人就决无可能在这个酱缸里,诞生一丝人性。
先天物质层面的贫瘠,让这帮东西习惯了用抢夺换取生存,而名声什么的,完全不可能被他们放在物欲需求之前——这也是为什么日本人那么崇拜关羽,因为关夫子那种“舍身取义”的精神,是它们最缺乏的,更是它们最做不到的。
崇拜归崇拜,但它们可不会学习——对于丑闻,它们只有遮掩,没有反思。
归根到底,这还是一帮难以教化、不通人性的生物。
所以,我们能在《南京照相馆》里,看到日本鬼子的双标嘴脸:
文化层面,它们疯狂掠夺中华文明,却难以转化成一丝有人味儿的文化结晶。
电影里,它们羡慕伯牙子期般的友情,却对“朋友”赶尽杀绝。
鬼子对“仁义礼智信”的曲解,就像是吃了山猪吃了人粮食,却也只能拉出猪粪来一样——出生就是出生,是不可能被滋养成人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