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个回答

如何看待“反LGBT”成为我国的政治正确?和欧美正好相反?

momo
121个点赞 👍

这个问题我觉得很难比我的好朋友

回答得更好了,所以我只能复制他的作品:

前现代社会多少都有这么一种政治正确:最高目标是精神世界的完满、和谐、自足,是“人的全面发展”,特别是经历过轴心文化熏陶的“开化”社会。虽然宗教不同,社会环境不同,表现也不同,但是都有这么一层政治正确管着。一神教的目标,往往是心灵“与神同行”,达到某种不可思议的神奇境界。南亚一系思想的目标也差不多,虽说更喜欢冥想修炼的手段。至于东亚的儒、道,则是在世俗的框架内,在伦理关系和内省修身中达成中庸和谐的境界。以上这些也有不少互通的部分,但是能看出最后追求的都是某种特别的状态。
既然要到达精神圆满的境地,就自然要追求“博雅”与“通才”。古华夏有“君子六艺“,欧洲有“文理七艺””文艺复兴人“等等。这可能是人类共同的,几乎任何古典文化都有这类要求。
绝不能说古代统治者、文化人都一个样儿,追求这些。但是,在前现代社会里,大旗必须举着,这种政治正确不能丢。因此,修身养性在前现代往往是必修课。哪怕普通老百姓做不到,但总归是社会提倡的,也没什么人明目张胆反对。早期的康米也往往有其遗风,比如“全面发展的人、脱离低级趣味的纯粹人”等等,虽然已经抛弃了超验的角度。
但奇怪的地方在于,我们当前的社会里这种政治正确被打破了,取而代之的是低级欲望的完全解放。无论是不是什么执政者、文化人,都不需要什么精神完善圆满,满足一些最低的要求就可以了。人人都可以公开说:我的最高追求就是低级欲望!我发泄戾气就是可以明目张胆!只要我是受害者,我就可以缺德!至于心灵追求?可以完全不管。不仅是网络,现实也一样。

低级欲望当然得有,但这本不该是世间的全部。这也是为什么巴黎奥运会的开幕式让人心生反感:liberal精神小伙上街转悠,穿得五颜六色,露个前胸后背,大吼Pride,这样的场景总有种说不上来的诡异。这种宣传的目的,难道仅仅是为了给非主流性关系觅一处安身之所?答案简洁明了:LGBT pride本身意味着“性化”,明台词是把非主流性关系当成身份政治,潜台词则是欲望的彻底解放。许多异性恋者并不热衷于性关系或者浪漫关系,非异性恋者难道不是?可是,一个性少数安安静静地沉浸于自己的事,可就不合他们的心意了,非得打满身份标签去大街上(包括虚拟的)乱逛,才是liberal的“模范性少数”。欲望本身并没有什么特别的道德色彩,然而一旦放纵无节制的低级欲望,甚至作为人生最大的意义,乃至大鸣大放,捧上祭坛,最后召唤出的只能是人性的邪恶。

一个日本人或者朝鲜人只要有点完善精神的追求,最自然最省事的办法就是接触自己上位文化的形而上传统,再配上希腊拉丁和近代日耳曼的东西。但日耳曼人告诉他们:谁要是有深刻的精神追求,谁就是nerd,是老登,是被“历史”淘汰的。要想“进步、自由、富裕、文明、开化”?那就不该用汉字,那就应该拒绝古典汉文化和这种文化背后的一切高尚美德、诉求,把自己最粗俗最浅薄的一面大方地露出来,这就是“本土化”,是“自由”、“解放”!人要么做食古不化的“老登”,要么做美丽新世界的“新人”。这些垃圾确实是日耳曼人输入的。日耳曼人抛弃拉丁希腊文化独走之后就慢慢沦落到这种困境。

石枫
自由评论 (0)
分享
Copyright © 2022 GreatFir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