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政府号召的都不要去做的观点甚嚣尘上?
- 1941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希鲁杜雷 - 1018 个点赞 👍
记得口罩那几年。
有次说的是魔都不会封城,让大家不要囤积居奇,不要去超市抢购物资。
很多人不信,把超市能吃的都买了,唯独剩下一大堆老坛酸菜面,当时3月份正好爆出脚踩酸菜的新闻,不买这款酸菜面成了魔都人最后的倔强。
那些没去购买物资的,各种嘲讽买了的,说他们是杞人忧天。
还有把他们类比为福岛核泄漏事件中抢盐的人,不响应号召,只知道添乱。
咋地,现在我们都这么强大了,还能饿着你吗?
至于结果?
结果就是确实没有封城,人家直接说的是静默,给你换了个词。
提前买到物资的人都有饭吃,那写不屑一顾冷嘲热讽的只能饿肚子,天天被关在家里练辟谷,成没成仙不知道,有人真把自己养的宠物鱼吃了。
哈哈哈哈……
这事儿我能笑一辈子,居然还带这么玩儿的?
人教人教不会,事教人一次就会。
查看全文>>
不再沉默 - 789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夕方 - 743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GaimingJ - 629 个点赞 👍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所有话都听/都不听显然是不科学的。
举个例子,现在政府跟你说“不会封,封是谣言,不用抢购生活物资”
这时候你要思考的有这几点:
1,政府是否说到一定会做到?
2,采购生活物资并不违法,那么假如你采购了一批结果没有封,对你来说有损失吗?损失大吗?
3,假如真封了,你如果真缺物资了,会不会很难受?
4,假如真缺生活物资了,你觉得可以依靠政府来帮你吗。
1234问题一路顺下来,我是否要采购物资,采购多少,答案就很明显了:
我没听号召,去采购了一批能保存很久的食品,比如方便面,可乐,巧克力和速溶咖啡,奶粉和奶片,罐头和火腿肠,冷冻半成品。
这让我在后面的几个月里还能维持基本的嗜好品享受。由于这些东西买回来即使没封也不会坏掉,所以慢慢吃就没有损失。等于是0风险,但遇到风险时收益很高的操作。
还没有人送礼物,鼓励一下作者吧查看全文>>
III号突击炮G型 - 271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儒雅随和 - 247 个点赞 👍
我家原来也不信。
2002我老爹接了一个某县政府的工程。整个工程做完,就收到16万头期款。其余的打了欠条,一直保存至今。
我老爹没让工人和材料供应商亏一分钱,自己默默垫付了。
二十多年前,近百万的资金,成了一纸欠条,一个教训。我家差点因此倾家荡产。
普通家庭,没有背景,就挣不到这个钱。老祖宗不是说了么,没有金刚钻,就别揽这瓷器活。
查看全文>>
Tony - 159 个点赞 👍
中国人最喜欢从实践中总结经验和教训。
比如烧红的铁不能碰,冬天的铁栏杆不能舔,光膀子不能穿西服,毛线织的内裤不能穿,某些群体的话不能信,某些群体的号召要反着听,这都是总结出来的,没有什么深奥的理论依据,但是就是可以提高生活质量。
查看全文>>
把脸憋大 - 123 个点赞 👍
其实问题不在于,政府应不应该去做,还是不应该去做。
而是你的权力和责任必须达成一致。
比如说,政府干了坏事,现在他当甩手掌柜,不负责任。你总不能说,此时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认为这给民众以自由。其实恰恰相反,本来就是你干了坏事,烂摊子凭什么让民众负责。
就好像我们过去的宣传,始终把改革开放之前,称之为“历史走了弯路”。历史怎么会走弯路?历史是个人吗?这就是刻意淡化政府应有的责任。
所以,不管政府权力是大还是小,政府的权力与责任必须匹配。
反过来说,FY期间,政府为了FY,全面收缩民众的自由,表面上看政府承担了极大的责任。但是实际上,却消失了民众本来的问责功能,这也是不对的。
还没有人送礼物,鼓励一下作者吧查看全文>>
林先生 - 90 个点赞 👍
最近这段时间,美国的CIA披露了一份文件。
文件签署于2000年,也就是中国进入WTO的那一年,文件名称是「天马计划」。
该计划的宗旨是:制定颠覆共产中国的政策。
如何实施呢?美国人分了三个大步骤,五十个小步骤。
简单来说是这样的:首先,利用WTO的垄断地位,向中国持续不断的输入美国思想、文化,争取全面占领舆论高地,让中国人民陷入到迷茫状态;其次,持续不断的培养亲美分子,尤其要从知识分子中培养;第三,着重提出各种概念,比如公信力,或者利用发展中不完全的环境因素,打击中国,比如雾霾,以达到污蔑中国之目的;最后,引起中国人民的互相竞争,中国乱了,就能从中获益。
这个计划真可谓阴险歹毒,震撼世人。
但万幸的地方在于,党只不过微微一笑,随意就能拿捏,这是真精英才有的从容、淡定。
由于计划已经完败,美国已经无招可用,这才跪下唱征服。不然,真以为美国佬大善人一个,跟中国做生意?
题主的问题,其实就是这个「天马计划」完败后的流毒影响。不过,中国人民有信心,有耐心,有决心,在党的指挥与领导下,继续挫败敌人的计划,全面清除美国流毒影响,还中国一个朗朗乾坤!
永永远远跟党走,是中国人民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过上幸福日子,实现共产主义伟大事业的唯一法宝。
查看全文>>
direct - 67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在路上 - 54 个点赞 👍
生活中的不可能三角:
普通人,不排队,好东西。
普通人连离婚都要抢号排队,说明离婚一定是好东西
房价涨的时候,买房子是要排队摇号的,房价跌的时候他们要止跌回稳,要人接盘。
2023年8月3日,《经济日报》发文指出:
“要让老百姓的‘钱袋子’鼓起来,包括想方设法提高居民财产性收入,让居民通过股票、基金等渠道也能赚到钱” 。发文之后的走势,不能说一路长虹吧,至少是一泻千里。
在这个资源分配不均的社会,普通人想不花代价(时间,金钱)得到一个好东西,是不太可能的。
所以当有人号召你去做某件事的时候,基本是刀已经磨的差不多了。
都知道国企,公务员待遇好,怎么不见他们号召毕业生去烟草,电力集团啊?不见他们号召毕业生考公啊。
去年中新网的文章,在最后借专家的口,希望大家不要盲目跟风考公,就要多元化要去企业就职。
是吧,东西看透了,做出凡是…不要去做的决定就很容易了吧?
查看全文>>
kudo tsung - 28 个点赞 👍
因为号召短期内失败太多次了,导致大家都找到“规律”了。
这句话是个典型的社会工具型meme,并不是什么成熟的理论或观点,更谈不上什么恶毒的阴谋,只能算是民间在特定时期自发形成的俗语。过去也曾有响应号召就能发财的时代,那个时候流行打油诗叫“跟着商业部,发财又致富”。
类似的工具meme还有很多,比如我们熟悉的
- 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强调理工科重要性)
- 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反驳上一条,并强调社会关系的重要性)
- 不打勤,不打懒,专打不长眼的(强调察言观色重要性)
-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强调功利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这类俗语的特点就是通过一两句俏皮话,生动地总结当前社会发生的局部现象规律,主打的是朗朗上口易于记忆。其背后并没有足够强大的现实解释能力,只能算是一种便捷的生活小工具。
用计算机领域的话来讲,这些短语的本质是一种指令宏或者LoRA[1],用于对话中快速调用一个常识或是调整模型权重。当你想快速说服别人理工科前景比文科更好的时候,直接呼出“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显然要比用几个小时和对方讲解理工行业在就业率、收入平均数、行业规模效应、社会关系影响力...来的更为有效。
反过来说,这些高度预制的文字工具也仅适用于特殊的历史时间点,一旦拉长到历史长河里来看,我们就会发现这些话正说反说都有理。
比如待遇好的时候“参军后悔两年,不参军后悔一辈子”,待遇不好的时候“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又比如计划经济时代曾经流行过嘲讽财经的口头禅“男学工女学医,学了财经没出息”,可见这些工具性meme都具有很强的时代性。
所以说为什么“凡事要你顾全大局的,你都不在局里”现在这么火爆?
因为这个时代大部分人真的不在局里。
参考
- ^自适应集,用于调整模型认知权重
查看全文>>
爱吃豚 - 15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伯虎点嫦娥 - 8 个点赞 👍
啥事都是早去吃肉,晚去吃屎。
要信早信,要么不信。
政府90年代就号召大家买商品房,下海创业了。
可惜当时大家都习惯了体制内,都问,那外面能赚到钱吗,房子都单位分的为啥要买?
90年代买房创业的,和201x年代买房创业的,绝对两种人生。
前几年政府号召新能源转型,又有几个信的?
迪子:我信了。
长城:我不信。
查看全文>>
第404人 - 1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黑衣大葛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