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个回答

官方通报黄杨某甜事件,「天价耳环」系仿制,对其父故意隐瞒违法生育二孩问题不再处理,哪些信息值得关注?

cqygfxgfst
2537个点赞 👍

谢邀。

这应该是今年最大的一次集体认知冲击,很多小胖友的脑子估计要宕机好几天。


我觉得耳环这事可能是近年来,年轻小胖友参与面最广最深、情绪最强烈、期望值最高的具体社会话题。

“230万耳环”兼具数字上和画面上的冲击力,雅安牵动地震伤痛记忆,进而延伸到捐款这一当年的普遍行为,最后“230万耳环”和当年的集体捐款善意形成强烈矛盾。

话题快速升级,蔓延到二代、阶层固化、权力寻租等多个雷区。

这些话题都是大雷,能团结左中右各路人马、超越性别叙事。而且很遗憾,也确实符合很多人的实际生活认知。

于是该事件爆发出惊人的传播生命力。起点是5月11号的耳环微博,到7月9号黄杨钿甜微博自动发生日动态时,依然有上万评论;到昨天发调查结果前的一周内,B站还新发了至少400个相关视频。

一般舆论热度半衰期也就48小时,耳环事件算得上一代年轻人的共同记忆,已经符号化了。

然后昨天,调查结论拍脸上。


人不是因为结论而相信结论,人是因为过程而相信结论。

当然,我不是质疑调查结论的内容,官方给出的定性定调内容我当然相信,请看我真诚的眼神。

我说的是这个信息发布节奏。

咱这有些部门特别神奇:一方面,他们已经高科技化了,很多互联网巨头跪着给他们开发舆情监测系统,从每日一报到实时感知,他们完全知道舆论场上在发生什么;

另一方面,他们依然躺那。最擅长的还是憋一两个月后把结论突然扔出来。

当然,咱能理解他们的难处。大家条块不同,你地方踹被窝跟我没关系,我也没必要为擦你的屁股而着急上火。喊上一堆喇叭帮你把结论发出来,我就交差了。

问题是:这种传播节奏的效果非常烂。

辟谣之类的传播,可以理解为一种一对多的传播模型。你面对的受众高度分化,但因为某种反对你的原因而站在一起。

因此你需要持续传播,并引导他们加入讨论。通过不断释放有利证据和观点,把他们的一部分转化为你的支持方,争取尽快从一对多转为多对多,最后多对少。

公布结论时,要么是胜利结算BGM,要么至少是双方已经形成基本讨论框架,最后只缺你那块决定性证据。

但这种传播节奏在咱这的公共讨论里基本没有。

反面教材倒是很多,典型就是“美国动物园虐待熊猫”。

哪怕官方发布了大量澄清信息,但可能是忌惮民粹情绪(或许还想迎合)、可能是出于避责,各喇叭默许、放任、甚至主动发布暗示老美动物园虐待了熊猫的信息。这相当于自己污染自己的辟谣基本盘。

现在造谣熊猫被虐待的营销号都被抓进去了,谣言依然勃勃生机,还能摁着辟谣方网络暴力。

传播学其实不是很在乎你的真相,但如果你选择了一个观点,你的传播行为就要为这个观点而努力。


后果就是公信力衰减。

人总是要为认知不协调找出解释的,这和真相无关。

坚信熊猫被老美虐待的,会认为“官方信息也左右互搏”、“营销号被抓是另一码事”、“这是大棋”、“你们里有坏人”;

坚信耳环230万的,会认为“雅安查雅安能查出什么”、“成年礼上戴合金玻璃制品”、“鸭头那事你也是这么说的”。

不管最终真相如何,这些看似角度分散的怀疑最终都是一个落点:公信力。

官方发声口单一、现场采编信息少、发布节奏过长,公众只能在以非官方为主的信息源里进行讨论,最后形成了有局部强共识、但证据力不足的结论;

一旦官方最终发布了与这个强共识不符的结论,公众就会立刻陷入混乱。一方面证据在你手里,不得不认;但另一方面强共识已形成。

最后肯定有很多人会转向质疑这套信息机制。


耳环这事,应该是很多小胖友第一次体验这个路径。

深呼吸,脑子嗡嗡的是正常的。

咱这有些部门,对内不能看病,对外不能张嘴。他们只对“发布信息”这个动作负责,从来不负责信息本身。

所以看一眼就行,自己的认知还是要靠自己协调。


闲聊公号:王子君的碎碎念。

还没有人送礼物,鼓励一下作者吧
王子君
自由评论 (0)
分享
Copyright © 2022 GreatFir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