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对,也可以不对,这只是一种假说。
他的话,听得我一愣一愣的,好像也没什么毛病。
这个说法已经流行好多年了,“我们都是星辰大海组成的”,“生命来源于宇宙”……不是现在才提出来的,早在2024年6月蔡峥的一次采访中,他就有这样的观点了,而最近新闻不知道又想炒作什么,把这段采访又搬出来了,请看VCR,有两段。
媒体放出的缩略版:

媒体未放出部分:

这边叠的专业名字很多啊,统计力学、霍金辐射、庞加莱重现、量子力学……果然还是“遇事不决量子力学”定律稳定发挥。
实际上,他想表达的意思是,“我们的太阳起源于一颗星星爆炸产生的星云之中”,这是典型的星云说观点。
这边提一嘴,如果你能找到或者证明是哪颗星星爆炸,赶紧去发论文,直接保送nature~
整个太阳系是由同一个原始星云形成的。原始星云一面自转,一面因自吸引收缩。在收缩过程中,由于角动量守恒,自转逐渐加快。当赤道处自转速度大到自转离心力等于星云对其吸引时,便在赤道处留下星云物质,形成星云盘。星云中心部位形成太阳,行星、卫星在星云盘中形成。

这一假说解释了行星绕太阳公转的共面性、同向性和近圆性,也能说明行星轨道面同太阳赤道面大致符合的事实,这也是此观点被大多天文学家认同的原因。看得出来,蔡峥也一样认同这个观点。
然而角动量问题是现在的未解之谜,太阳占整个太阳系质量的99.9%,但太阳系99%的角动量集中于行星上。
这个涉及到星云盘的形成,而星云盘直接与太阳、行星的形成都有关系。
从现在的角度来看,太阳系总角动量是很小的,单纯靠惯性离心力抗衡不了星云对其吸引力,形成不了转动的星云盘。那么原始星云角动量怎么样呢?会不会比较大能转动呢?有研究人员已经算过了,还是不够。

这就意味着没有足够的惯性离心力把星云物质留下来,但是我们知道原始星云在径向上的收缩速度不一样,可能内快外慢。在原始太阳的赤道部位,外部的星云物质必然赶不上内部物质的收缩(掉落),因此会剩下一些物质没能来得及被吸收,这样星云盘就形成了,只要收缩的物质足够多,核聚变发生,太阳出现了。
然后就是孕育行星的时刻了,因为靠近太阳的星云物质加速度大,最先被吸收耗尽。此时就会出现一个间隙,太阳与星云盘分离,由于星云盘自身存在引力,就形成了一个绕日转动的大环。但是我们上文也说到了“角动量不足”,仍存在向中心(太阳)收缩的情况,同样是内快外慢,于是星云盘发生了分层(有论文指出是3个组环),然后各组环再是由于相同的原因发生分层,像细胞分裂一样形成一条条细环,各行星、卫星在此孕育。在星云盘的外缘,也剩下一些星云物质形成小行星带,后来彗星、柯伊伯带可能就来源于此。

然而,有人不那么认为
太阳形成后,由于太阳辐射和太阳风的作用,星云盘中靠近太阳的气体被向外推离,使这部分盘区内的尘埃含量相对较高,盘外围部分则是气体含量比较高,物质的密度也是内圈较高,离太阳越远越低。
星云盘内的尘埃微粒在运动中互相碰撞,结合成大小不同的颗粒。较大的固体颗粒在引力、离心力、 压力等作用下,逐渐沉到盘的中央平面附近,形成一个薄层,随着物质密度增大,引力出现不稳定,原先聚集起来的物质瓦解成小团块,然后继续收缩聚集为大团块,团块之间碰撞形成更大的团块(1~10km),称为星子。
所以,我们都是团团(bushi
星子已经有较大引力了,他们相互吸引,收集遇到的各种物质(整得像混元珠一样,好的坏的我都要了),迅速变大变强,大星子间的引力使轨道变复杂,他们有的会相互碰撞碎裂,有的速度慢的、质量相差悬殊的合并,碎块被更大的星子吸积,行星胎就形成了。

在盘内圈生成的行星,因尘埃局域含量较高,所以是一些固态的类地行星;位于盘外圈的行星,由于星云盘的主要成分是气体,形成气态行星。剩下小的星子、团块没能来得及吸积,就形成小行星、彗星等。
但是,上面说的都是假说!也就是说,观点不止一种。
我们来看有种假说,已知的据说有40多中,目前主要的为三类,灾变说、俘获说、星云说。
- 星云说,大名鼎鼎的康德提出,之后拉普拉斯也提出该假说
- 灾变说,小质量恒星相遇说、星子说就是其中一种。由张伯伦提出,摩尔顿发展,有一颗恒星曾经运动到距离太阳几百千米处,使太阳正面、背面产生巨大潮汐,而抛射出大量物质,凝聚成小团块质点,称为星子,随后慢慢聚集发展成行星、卫星等

此外,还有冷星云湍流说、角动量斥力圆盘理论、双螺旋星云复合成因说、巨星依次分离说、同生说、大碰撞说 ……
以及一大堆未解之谜:
- 构成太阳星云的初始物质来源于哪颗恒星?
- 不同恒星来源物质在太阳星云盘中的分布是否均匀?
- 太阳星云盘初始的尘埃与气体的比例是多少?密度是多少?
- 根据同位素异常,可将太阳系物质分为内、外太阳系两大部分,但其产生原因是什么?
- 有没有临近的超新星爆发加入?
……

或许,这就是天文人的浪漫吧~
参考资料:
- 天体尺度上的重大灾变事件——太阳系演化的插曲 赵君亮
- 太阳系起源与小天体探测的前沿科学问题 林杨挺
- 太阳系的起源及其各个演化阶段 刘元生
- 太阳系起源和演化理论的研究 薛善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