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000年,埃及人家里有一头牛,想写信告诉别人,于是照着肖像一板一眼画出了牛头,用这个表示“牛”,后来人们称这个符号为埃及象形文字。
公元前1700年,隔壁邻居西奈人家里也有牛,也有表达牛的需求,但是没有书面记录方式,学到埃及人的画法后觉得这么画太麻烦了,于是将“牛头”用简易线条勾勒出轮廓,这就是原始迦南字母的“牛”。
迦南地区的闪米特人学到后,觉得西奈人这么搞笔画也太多了,不如抽象成一条弧线和一道竖线,两笔完成,简单高效,这就成了闪米特文字中的“牛”。
公元前1000年,腓尼基人觉得画直线比画弧线容易多了,照着闪米特人的符号改造出了“”,这个像牛角一样的符号仍有表示“牛”意义,但腓尼基人的需求显然不止于表达“牛”。他们将这个符号用于表达音素,广泛用于记录语言的场景,后来人们称其为腓尼基字母“Aleph”。
公元前800年,希腊人从往来的腓尼基海上商人那里学到了这个符号,将其用于书写希腊语言。希腊人觉得这个字母横着写不太方便,于是改为竖着写,既然容易书写又简洁美观,并赋予它元音 /a/ 的发音,这就是希腊字母“Alpha”。
至于古埃及人最初要用来表达的“牛”的意义,至此完全消失。
公元前600年,意大利亚平宁半岛伊特鲁里亚人学会了希腊字母,基本保留了希腊字母的字型,但他们对于字母发音做出了重大变革。希腊人对字母“A”的发音“Alpha”,显然直接继承于腓尼基人的“Aleph”,伊特鲁里亚人舍弃了“Alpha”的发音,完成了字母音值/a/的统一,这就是现代字母 “A” 发音的源头。
公元前500年,意大利半岛的拉丁人将字母“A”用于书写拉丁文,后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随着罗马帝国的扩张,以及基督教的传播,拉丁字母被广泛使用,欧洲各种五花八门的“蛮族”,纷纷用这种符号来书写自己的语言。
大航海时代后,曾经的“蛮族”一跃变身成为全球的“文明中心”,字母“A”被持续推广到美洲、非洲和亚洲,以至于本来就是次生文明之间互相借用文字系统的事情,被很多人误解为“文明的传播”,甚至称之为“进化”,多少有点可笑了。

我们最早学习的基础学科叫“语文”,但认真去思考“语言”和“文字”是两个完全不同概念的人其实真的不多。
语言的诞生远远早于文字,从人类会使用声音来传递信号开始,某种意义上来说“语言”已经诞生了。文字则要晚的多,现如今发现的最早的苏美尔楔形文字出现在公元前 3200 年左右。
语言多样性远超文字,全球约7000种语言,但文字系统仅百余种,大多数语言只有口语没有文字。
语言诞生于人类的交流需求,而文字是语言的载体,任何人类族群都可以拥有自己的语言,但能创造出文字的却寥寥无几。
文字本来就是一套记录语言的符号系统,所以我真的不认为有什么“高级”或“低级”的区分,只有原生文字和次生文字。我们常常说的一句话叫做“需求是发明之母”,这在语言和文字的关系中体现的格外明显,如果留意的话,应该不难注意到我在前文的戏谑中反复提到“需求”的概念。
原生文字就是文明诞生的初期,早期文明根据自身需求发明出的文字系统,这个过程漫长而复杂,目前只有苏美尔楔形文字、古埃及圣书体、汉字和玛雅文字等少数几个书写系统被认为是原生文字。所以,原生文字最初都是“象形”的,用近似于图像的符号来描述直接存在的物体,比如日月星辰山川河流,这些都是肉眼可见的存在,虽然文字继续发展,继而会从存在的物质中发展出抽象的概念。
以前和一个学中文的法国人聊天,他问我为什么汉语中“想象”这个词是“想大象”,大象是实实在在存在的生物,既然是“想象”就应该想一种不存在的动物啊,比如“想龙”,难道不是更合理?我是一个理工科学生,也没对此有什么研究,当时觉得可能是“象”和“相”是通假字,有“形象”的意义,就流传了下来。
后来查阅了一下发现,“想象”最初的诞生还真可能是“想大象”。
《韩非子·解老》中记载:人希见生象也,而得死象之骨,案其图以想其生也。
这类由具体的事物转化为抽象概念的例子在汉语中数不胜数。
次生文字则是基于原生文字的书写系统,借用别人发明的符号来记录自己的语言,这比搞原创难度骤降。现存的所有字母系统,例如拉丁字母、西里尔字母,阿拉伯字母等等,都能追溯到共同的起源,反正大家都是抄来的,谁也别笑话谁。
蒙古文字的改革史就很有意思,13世纪铁木真为了解决蒙古日益发达的军事实力与文化地位不相符的矛盾,借用回鹘字母创造了回鹘式蒙古文,成为传统蒙古文的基础。忽必烈武装分裂大蒙古帝国的阴谋得逞后,命令国师八思巴在藏文基础上创立蒙古新字,后来被称为八思巴蒙文。20世纪初,为了拥抱“现代文明”,搞了次传统蒙文拉丁化,结果没搞多久,慈父的铁拳来了,被迫加入西里尔字母大家庭。
现在随着俄罗斯日益衰落,蒙古又哭着闹着要改回传统蒙文,几年前就说要2025年起恢复使用回鹘式蒙古文,算算也到时间了,不知道改革的怎么样了。
从蒙古的例子其实不难看出,使用次生文字的民族确实有优点,那就是船小容易掉头。什么回鹘字母、藏文、拉丁字母、西里尔字母,突出一个信手拈来,少数几个人合计一下创造出一套拼读规则,然后全民推广就完事了,反正都是借来的,用啥不是用啊。
我是真心建议人口低于千万的国家别折腾了,能改拉丁字母都都改了吧。
基于汉字的次生文字其实也不少,历史上的契丹文、西夏文、女真文等等,都是大家熟知的,不多做赘述了。
日本平假名源于汉字草书,片假名取自汉字部首,假名与汉字混合使用,形成了延续至今的书写系统。
朝鲜越南过去两千年上层阶级一直使用汉字,15世纪朝鲜世宗创制彦文,全球独一份的方块字母,显然源于汉字影响。南北两个朝鲜真正放弃汉字拥抱彦文,其实是非常短暂的事情,应该算现代史了。越南自创的汉字变体喃字,由于字形过于复杂,让当时的越南人觉得还不如继续用汉字,后来沦为法国殖民地,法国人帮忙创造了一套基于拉丁字母的书写系统,成为了现代越南文字。
我认为真没必要嘲讽南北朝鲜人和越南人看不懂他们祖宗的文字,他们出于拥抱“文明世界”的想法而改换文字的做法跟祖宗没什么不同,反正祖宗当初也是为了拥抱文明世界,但在未来的某一天,“文明世界”又转到了东方,我倒想看看下次他们怎么改。
还是那句话,反正都不是自己的,用啥不是用啊。
仓颉造字的传说相对于别的文字起源神话其实相当现实,传说仓颉观察鸟兽足迹、星辰分布、山川脉络受到启发后创造文字,这相当具有合理性。古埃及传说托特神创造了象形文字,他将文字赐予人类,作为与神灵沟通的工具。普罗米修斯的盗火传说里,他带给人类的除了知识还有文字。北欧神话里,奥丁为获得智慧,将自己倒吊在世界树上九天九夜,最终发现了神秘的符文。
归根结底,中国文字能保持千年不变的唯一原因只有一个:文明的载体足够强大。
从古埃及人-迦南人-闪米特人-腓尼基人-希腊人-伊特鲁里亚人-拉丁人的次生文字传播链来看,拉丁字母之前的文字变体没有留存下来的直接原因,就是文字使用者的主体民族消失了。
当然,前面虽然讲的很轻松,但文字的传播路径实际并不和平,反而充斥着难以想象的暴力征服血腥的种族灭绝。
我们可以想象,如果古埃及没有被入侵和征服,那么将看到一条埃及象形文字的演化道路。
如果是腓尼基人的海上帝国成为最早的环地中海帝国,那么腓尼基字母如今的地位肯定会更高。
拉丁字母能成为世界主流,唯一的原因就是背靠强大的罗马帝国,在诸多蛮族发明出文字之前早早完成了文化征服。
从工业革命到今天,日不落的大英帝国和新世纪唯一超级大国美利坚,成功将人们传统认知中的拉丁字母改造成了普罗大众口中常说的“英语字母”,多少有点天道好轮回你也有今天的幽默了。毕竟法兰西人、德意志人、西班牙人等欧洲大陆几十个国家使用拉丁字母的时间都不比你短,怎么就变成“英语字母”了?
落魄的罗马帝国,也难免像他们掠夺希腊人一样被新时代的霸主掠夺文化产权。
中国展示了一条原生文字演化的完整路径。
从图象到甲骨文,再到金文和篆书,完成了符号的抽象化。秦朝小篆开启规范化和标准化,汉朝隶书化曲为直,提升书写效率。后世的朝代,也一直在推广和完善。文字里没有什么祖宗之法不可变,祖宗也是从无到有而来,只有与时俱进,才是文字生命力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