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进化,自然要看哪个语言更便于使用,更有利于阅读和交流。
毕竟语言是要用的。
我用deepseek查了一下:
《汉语大字典》收录约6万字,但大多数是用不上的。
掌握2000-2500字:可理解约98%的日常书面材料(如报纸、简单文学作品)。
掌握3500字:覆盖率达99%以上,基本满足绝大多数场景。
掌握5000-8000字:可阅读古籍、专业文献或从事文学创作。
同样是字母文字,以现在最广泛应用的英语为例。
《韦氏大词典》第二版收录约60万个单词,大概估计英语有60万~100万个单词,和中文一样,大多数也是用不上的。
掌握3000-5000个单词,可基础交流。
掌握12,000个单词,则覆盖95%的日常文本。
掌握20,000-35,000个单词,才是英语母语者平均水平。
由此可以看出,外国人学习中文,难度是思维上的转化,而中文学习英语,难度是记忆力。
从使用效率来说,普通交流上,中文(2000-2500)比英文(3000-5000)稍微便利些,但相差不大,但到了阅读尤其是专业文献和创作上,中文的效率(3500-8000)要远远大于英文(12000-35000),中文可以用更少的词汇表达更多的意思。
原因也非常简单,因为中国是最早发明纸和印刷术的国家,在简约文字传达信息上有着天然的优势。
由此可见,从传达信息方面,中文优势更大,这也是为什么中国周边国家在书面文字上都会不约而同地采用中文进行记录和书写。
而表音文字更广,则是在历史上大多数国家在他们发展的开始其实没有那么大的信息量需要文字,等他们有这个需要的时候,他们已经不需要建立自己的文字系统了。
目前发现表音文字最早的字母表是原始西奈字母,出土于埃及西奈半岛的塞拉比特·哈迪姆绿松石矿区。
矿区,你就应该知道这种文字发明出来是主要为了记录名字的,也就是当时埃及为了挖矿,从不同地区“请”(抓)了不少人过来挖矿,人进去出来都得登记吧,要不是天天里面死多少个都不知道。
但这人是从不同地方抓,请过来的,如果按照完整的埃及文字,一个个去了解伍德大爷原来是木大爷,那得猴年马月啊,搞不好人都死完了还没把人名整明白,所以当时矿区就直接把埃及文字简化,直接借用埃及单辅音符号(如“牛头” →字母A),但彻底抛弃象形含义,仅保留发音。
而四大文明古国,苏美尔的楔形文字,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古印度可能的哈拉帕文字,中国的中文,都是象形发展出来的表意表音文字,中文反而是里面最简单最容易操作的一直流传下来。
从人类的总体文明来说,现在的表音文字与其说是文字的进化版,不如说是文字的青春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