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我国是不支持加密货币的,因为它不可控、不可信,把货币的发行与监管交给非官方机构,尤其是非中国机构,安全性没有保障。
所以在加密货币发展的过程中,我们非常保守,2021 年,最高人民法院明确指出,虚拟货币不具备法偿性,与之相关的业务活动均属于非法金融活动。

不过随着算力的发展和区块链技术的成熟,整个虚拟币市场开始得到投资者认可。
甚至诞生了用美元等主流货币做信用背书的“稳定币”,注意,那时候的稳定币还不是现在官方版本的稳定币。
2014年7月,加密货币交易平台Bitfinex组建的泰达(Tether)公司发行了以1:1比率锚定美元的泰达币(USDT),Tether公司承诺流通中的USDT由100%美元存款背书且已通过第三方审计
两个关键点,“1:1锚定美元”、“100%美元存款背书”,它基本就将虚拟币跟法定货币划了等号,到今年五月份已经有2497.48亿美元的规模。

在稳定币发展的时候,我国做了一件事,搞了个“数字人民币”。
基于区块链的 “支付即结算” 模式,实现跨境交易秒级到账,成本降低 70% 以上(中俄电商试点验证),这是数字人民币的技术赋能。
两个重点,“秒到账”、“成本降低70%以上”,什么意思呢?全球金融、贸易交易基本都依赖SWIFT系统,这个系统非常繁琐,资金到账一般需要三个工作日,并且手续费高昂,很影响效率和成本。
全球 80% 的跨境支付依赖 SWIFT 系统,其高昂成本(综合费率 2%-5%)、低效清算(3-5 天周期)及政治工具化(如对俄制裁)暴露系统性风险。

中国的数字人民币在构建规避SWIFT系统的交易方式,像支付宝一样直接点对点,高效且手续费用低廉。
然后,出现了一个问题,美元作为世界主流货币,每天庞大的流动量,如果有便捷、便宜的结算方式,它能不盯着么?
果然,美国找到了现成的“数字人民币”,也就是上面提到的稳定币,1:1锚定,由存款背书,可以直接点对点交易,快速到账,低廉手续费,于是,官方的“稳定币”就诞生了。
中国的数字人民币出来很早,2014年立项,2019年正式试点,还没有彻底搞好,稳定币横空出世,在国际支付方面完全替代数字人民币的效应,导致现在数字人民币有点尴尬。
所以在虚拟币方面,我国的保守态度错过了发展,现在需要重新学习,看看能不能又监管又稳定,还不用放弃搞了一半的数字人民币。
错过不是错误,毕竟虚拟币造成了很大的乱子,谨慎点也正常。

我很支持官方组织学习新鲜事物,相关人员必须了解它才能更好执行它。
我国有个特色“外行领导内行”,被社会广为诟病。
学习是好事,日本曾错过了互联网时代,造成了落后,于是首相石破茂不再保守,组织五名大臣去学习AI专家的课程,研究其发展与作用。
现在是技术时代,谁跟不上谁就落后,没有蛋糕可分,我们愿意学习加密货币,说明不再排斥。
不过中国虚拟币说到底,根本不是技术问题,学习解决不了虚拟币,看看最后的情况如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