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长周期的经济发展很难预测不同,人口的趋势预测基本能做到30-50年的预测,而且差异都不大。
一、中国当代历年来的人口问题大考
中国的各种历史原因导致了我国现在潮汐波一样的人口峰值情况,而每一次人口波峰带来的社会现象,又间接或者直接地导致了我国各项人口大政策的变化。
从我国出生人数的变化数据,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3次明显的波峰,分别是60年代(63-65年)波峰,80年代(87-89年)波峰和10年代(14-16年)波峰,量级分别在2900万,2500万到1900万。

而从三次波峰的关系上我们也可以看到,中间的间隔时间,大致都是20多年,且时间尺度慢慢在拉开。这个和我国的人口出生规律十分相符,即基本符合我国女性生育年龄的变化,2000-2020年女性平均初育年龄从24.3岁推迟至27.9岁,平均生育年龄从25.8岁推迟至29.7岁。

简单点说,每次人口高峰期的父母来自于上一次的高峰期的新生儿,即87峰段的父母大致是63峰段的,16峰段大致是87峰段的。
而中国的很多政策就是针对于这几个峰段的人口潮的不同人生阶段所出台的。
不管是上学、结婚、生子、退休、死亡等等情况,均看得到人口波峰对于我国相关政策的影响。
比如,1963年婴儿潮的考大学高峰期是1981年,1977年恢复高考;1987年婴儿潮上大学2005年,1999年扩招;当然,等到2016年上大学的高峰期,已经到了2034年了,那个时候大学的学位应该是够了,毕竟峰值较1987年少了五六百万。
比如,到了工作的年龄,1984年国家允许农民自理口粮进城务工,正式开启民工潮,86年国企推行合同制,也是针对于60年代的婴儿潮;2003年推出"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2008年启动"就业见习计划"等,加大创业者支持和大学生农民工的群体就业,针对的就是85后婴儿潮。
而最近85后婴儿潮就业基本已经完成,那么就需要保障高质量的人口继续发展,你们才能听到今年开始提出的提高居民收入,高质量的充分就业的风向了。

又比如,到了结婚生子的年龄,1981年《婚姻法》出台,1982年开始计划生育,一看就知道针对的是哪波人了吧。2016年放开二胎,2021年出台《民法典》,也能大致猜测到85后要结婚生子了吧。
那么现在就轮到退休了,1963年婴儿潮的人口,到现在的年龄是62岁左右,考虑到男女不同的退休年龄,那么最近几年退休人口就会极具增加,而根据以往的人口数据,基本可以肯定退休人口会超过2000万。之所以不是出生人口2900万的量级,是因为中途各种因素死亡人口的存在,几百万的差异比较正常。
那么,最近出台的延迟退休方案是不是就很合理了,针对的人口潮也十分显而易见了。至于87年婴儿潮到了2050年左右退休的时候又是什么场景,那我也没办法知道,但是估计会比现在的紧张局面好点,可以参考放开二胎的生育政策变化。
既然说到了退休,那么就再说一下人生最后的一件大事了,死亡。
我们一样可以预见地知道,大概在20年后,我国会引来死亡人数的大爆发。

因为按照我国的人均寿命计算,63年的死亡高峰期大致就是在2042年左右,如果医学和科技不出现大爆发,这个趋势基本已经判定了,就算有差异就两三年。
届时,我国每年的死亡人数预估也在2000万级别,到时候火葬场和殡葬相关的产业会引来一波高峰,适当找点关系预留下人脉说不定到时候能用得到。

只要知道整个社会人口的变化趋势,所以对于这些政策的出台和变化,一定会有预期。
而今年,正好是60年代婴儿潮的退休高峰期,2900万量级的出生人口数量,会在数年时间将退休人口拔升以亿计的人口,养老压力肯定剧增,那么在养老金无法做到全民无忧的情况下,部分低养老金人群就可能和日韩一样,需要靠劳动获得晚年收入。
二、未来有压力但是并不悲观
虽然现在开始60年代婴儿潮引来退休高峰期,养老金压力也很大,但是也不至于太悲观。
截至2025年第一季度,全国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已达10.78亿人,其中,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4.82亿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5.96亿人。
我们可以看看2023年的数据,中西部和东三省特别是三线建设时期的重点省份的养老金压力是最大的,也是中央转移支付最多的地区。

财政确实在不断往养老保险倾斜转移支付,在现在就已经每年转移万亿了,2025年基本养老金转移支付预算数为12353.44亿元,比2024年执行数增加1265.54亿元,增长11.4%。
但是我们可以看看职工养老金的差额部分,明显以四川、河南为主的中西部地区的差额远低于其中央转移支付金额,那么说明这些人口大省主要的转移支付人群是以农村人口为主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
而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差额较多的,是以改开前主要的工业区为主的辽宁、湖北和吉林等地。
当然,考虑到后续工业化的进程,东南几个工业化省份也不用太沾沾自喜,那是因为你们的工业人口还没有到退休的年龄,等到你们90年代工业化时期的人口退休,要到2040年以后,而且,因为改开出去的大量农民工存在,社保的压力其实是让其他的劳动力输出省份承担了。
所以也别急着“东南自保”了。

所以根据以上的情况分析,在可预见的未来,中央转移支付的金额仍然会大幅增加,同时东南等经济发达地区的养老保险结余情况可能也会面临承压。
所以,虽然东三省现在的数据很难看,但是20年后,东三省基本就完成了老一辈的新陈代谢,如果东三省度过了老年化时代,人口缩减到了一个合理的区域,可能反而会成为2050年代全国养老金压力最低的地区之一。
那么到时候有养老金富余的省份很可能就是走完了老年化的省份了,现在看起来老年化严重的地区,可能在三十年后就是另外一个场景了,看问题一定不能静态看,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推演。

以辽宁为例,现有60岁以上人口1295万,占比31.17%,甚至超过了日本的29%。但是三十年后呢?现在辽宁一年出生人口不到20万,三十年后,代表了现在接近1300万的60岁以上人口全部清零,现在的16-59岁人口也会减少小半,而当时的0-15岁的人口预计也只有200多万,可能总人口只有2000多万了。
到时候还是老年化社会吗?可能因为基数还是有点85后婴儿潮尾巴,但是可能会脱离老年化地区了。
而辽宁的总人口一旦低于2000万,可能会出现出生率反弹的情况。
辽宁去年人均GDP是7.82万,如果人口减半,就让他们三十年原地踏步,他们也可以到15.6万的人均GDP了,接近现在江苏的水平了,考虑到人口减少和通货膨胀和其他的经济发展,那么到时候辽宁重回全国前列也可能不是梦想。

所以,我们的很多政策,其实本质上就是用时间去换取解决方案,同时通过大一统的中央财政,让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地区形成互补,从而得到全面的发展。
就和我以前说过的一个观点一样,落后地区的扶贫其最根本的意义并不是通过补贴式的方式让这些落后地区脱贫致富,让一个根本不适合人类大量居住的地区,能反经济规律地成为经济发达地区,而是让一些不愿意走出去人体面的退场,通过几十年的时间让地区自动消亡,或者让人口减少到能承担数量。
听起来很残酷,但是这已经是人类历史上最温和的工业化政策之一了,比起来北美和西欧的工业化进程中的大灭绝时代,已经是很有尊严的一种形式了。
如果用静态的眼光看问题,中国很多问题看起来都是无解的,不管是中国的扶贫工作,还是我国的养老金问题,亦或者我们以前的人口问题和现在的出生率问题,但是真的是无解吗。
当然,做金融的等不了三十年,甚至等不了三年,做企业的也是,他们都是当下利润驱动的,既然没有利益,他们跑得比兔子都快,所以没必要和一些人较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