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个回答

网传 7 月 7 日浦东-米兰航班「误听指令飞错高度」险发生碰撞,是否属实?飞错高度有多危险?

陈长庚
352个点赞 👍

有音频流出了,可以做一点详细的分析,不过结论不变。

手机码字,格式不太好调,大家姑且凑合着看吧。


先说结论:管制员原因

而且在这个事件里俄罗斯空管的人员技能、操作体系和硬件系统的风险防控措施全部被击穿了。最后完全是靠我国两架飞机上的机载防撞系统才避免了惨剧的发生。

合理的怀疑:当前俄罗斯已经没有足够的资金和精力去维护现代的民航体系了,才会出现这样整体性的坍塌。

整个流程是:

管制员发出指令

机组接收并复诵(readback)

如果复诵错误,管制员需要明确回复“错误/negative”,并重发进行纠正

如果管制员未再次发话(即代表管制员对机组复诵无异议),则机组执行指令




国际民航组织ICAO在Doc9432(无线电通话手册)

2.8.3.4条最后一句明确说明:复诵是为了让正确的航空器,且只有正确的那一架,执行指令。

2.8.3.8条明确了管制员监听复诵的责任



责任清晰明确,管制员的锅。机组可以安个作风问题,但这个帽子说实话可大可小,南航长春可殷鉴不远。


后面是结合流出音频的较为详细的分析:

【【ATC录音】2025年7月7日 国航967和顺丰航空128空中接近并触发TCAS事件通话录音-哔哩哔哩】 b23.tv/KH5epuT

观前提醒:

1、音频大概率经过剪辑,剪掉了无声部分的。因为高空大部分是平飞,频率里不会那么繁忙,如果不剪得话会有大段的空白,时长可能会很长。

⚠️所以音频里的时间关系,不能视作与现实相同。音频里前后紧接着的关系,很有可能是剪辑造成的。

2、音频来源大概率是涉事的两个机组,或者频率里的看热闹的其他中国机组。首先少有爱好者会监听高空,理由见第一条。其次,后面两个机组用中文商量了另一个频率私聊,音频中也同步调过去了,说明不是来源自俄罗斯空管。

⚠️所以音频里可能剪去了对我国机组不利的内容。


下面分析一下事件过程,很简单:


CCA967误领了管制员给CHH7937的指令;

管制员未正确履行职责监听复诵,没能纠正国航的复诵错误;

CCA967认为自己的复诵无误,所以改变了高度。

管制员给CHH7937发出指令之后,先是一段听不清的杂音,应该是海南和国航同时回复了,这是无线电通话的原理导致的。

然后可以听到CCA967在报自己的呼号作为复诵的收尾,这是因为CHH7937已经结束发话了。


国航机组犯错了吗?

结论毫无疑问,确实是犯错了。

但请注意⚠️错误有大小差异和性质严重等级的区别‼️

国航机组犯了一个可接受的小错,为什么这么说?

是因为民航体系中有标准流程去发现并弥补这类的错误,也就是“监听复诵”。


现在换到管制员的视角:

管制员给CHH7937发完指令之后,先听到一段不清楚的杂音,后面能听清的是CCA967的呼号。第一时间就应该意识到不对,马上告诉国航“指令不是发给你的,不要执行”,然后重新给海南发一遍指令。

再不济,管制员没听清后面国航的呼号,也是有标准通话用语的:

“station calling,全体注意,the instruction is for XXX,刚刚的指令是给XXX的,I Say Again,我再重复一遍,the instruction is for XXX,刚刚的指令是给XXX的,other aircraft do not copy.其它航空器不要执行。”然后再把刚刚的指令重发一遍。

既然有规范操作,可见误领指令其实是比较常见,也不是什么严重的错误,因为有规范流程兜底。


但是音频里管制员什么动作也没有,对于国航的机组来说,管制员对复诵没有回复“错误/negative”,也就是代表管制员认可国航机组复诵无误。既然如此,那当然是执行指令了。

管制员的问题之所以更严重,就在于是他没有遵守规范流程。打个比方,就好像你进实验室但不遵守操作规范,那是会被直接赶出去的。


其实这个事件仍然存在疑点:

比如说国航在上升的过程中,管制员是怎么进行的雷达监控

两架飞机触发防撞系统的时候,国航的飞机都偏离指令高度1000ft(300m)多了,也就是一个高度层,整个过程中管制员都没有发现,难道自动化系统也没有告警吗,实在是匪夷所思。

触发防撞系统之前,顺丰还主动询问过对头潜在冲突的航空器信息,这一点在后续的私聊里顺丰也和国航抱怨过。管制员这都没意识到有冲突,没有及时的进行冲突解脱。

管制员给航向引导,紧接着两架飞机都报告RA的时候,管制员的话语都听不出任何紧迫感。仿佛是正常引导,根本听不出两架飞机要是不立刻马上机动掰航向就要撞上了。


我想不出有任何合理的解释,俄罗斯空管的人员技能、操作体系和硬件系统全部被击穿了。最后完全是靠我国两架飞机上的机载防撞系统才避免了惨剧的发生。

合理的推测:在大多数国家已经不在使用俄罗斯领空的背景下,我们北边的邻居已经没有足够的资金和精力去维护现代的民航体系了,才会出现这样整体性的坍塌。我国民航企业为了北极航线省的那点燃油是否值得承担如此的风险,需要好好斟酌评估一下。


有任何异议,欢迎交流。有空的话,我愿意解答任何疑惑。‼️当然如果问题过于离谱的话,我是会开嘲讽的。

魏屏熠
自由评论 (0)
分享
Copyright © 2022 GreatFir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