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夏季高温期,处于孵化后期的受精蛋(快出壳的活珠子),通过自然温度孵化出小鸡,完全是有可能的。
鸡蛋的孵化期是20~21天,小鸡由鸡蛋中的受精卵、胚胎一步步发育而来,这个胚胎每时每刻都在利用蛋内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糖类等营养物质,在进行着新陈代谢。
如果将孵化期粗略划分,可以简单分为孵化前期(第1~5天)、孵化中期(第6~18天)和孵化后期(第19~21天)三个阶段。
在鸡蛋孵化的前期,胚胎进行的新陈代谢显得很慢,随着胚胎一天天发育,胚胎进行的新陈代谢也会逐渐加快,产生一定的“自温”现象,也就是胚胎本身就具有一定的产热能力,所有鸟蛋中的孵化过程都遵循着这一规律。
以鸡蛋为例:
在胚龄初期(1~5天)胚胎物质代谢简单,产生体热少,胚胎本身无调节体温能力,所以要有稳定、稍高的孵化温度(约38.2-38.6℃),以刺激胚胎初期的物质代谢;
中期(6~18天)胚胎物质代谢日趋增强,产热增加,孵化期内的孵化温度可稍微下调0.3~0.6℃。
后期(19~21天)胚胎脂肪代谢达到高峰,产热急剧增加,需进一步降低孵化温度,临近出壳时,孵化器内的温度可调低至36~37℃,也能正常出雏。






尤其在19天后,蛋内成形的雏鸡会用喙“啄破”蛋内膜,伸入气室内,小鸡直接用肺呼吸空气,此时新陈代谢会更加明显,用手触触摸能明星感觉到“温热”感。我经常用眼皮接触后期蛋,可以直接挑出死胚蛋。
在实际孵化过程中,如果在孵化末期出现了停电事故,孵化场要做的并不是设法增温,反而需要通风降温,因为如果此时不降低孵化温度,集中孵化的鸡蛋会越来也热,胚体无法散热,容易造成胚胎“热死”。
明白了鸡蛋的孵化过程中,就能明白中后期的鸡蛋是具有自主产热能力的,网友家的“活珠子”本身就已经处于孵化的中后期,甚至接近孵化末期。
我查了查青岛近期的气温,7月2日以后,始终维持在26~31℃,7月6日甚至达到了35度,加上网友本人近期离家出门两天,多数人出门前都会关好门窗,室内温度实际上会更高,已经很接近正常的孵化温度了。


湿度也是决定孵化率的另一个条件,但远不如温度那么重要,青岛作为临海城市,夏季温、湿度均较高,且比较稳定,也为鸡蛋自然孵化创造了有利条件。
同时,从网友发布的图片来看,这些“活珠子”应该是用三层鸡蛋盘摞在一起的,纸质的鸡蛋盘就像给鸡蛋加了一层保温介质,摞在一起利于保温,更有利于鸡蛋利用胚胎产生的热量,进一步完成自然孵化。

鸡蛋中胚胎发育的临界温度为23.9℃,在这个温度下,鸡蛋会开始发育,但发育并不正常,胚胎很容易在发育中死亡;只有温度稳定达到36~39℃这个范围区间时,鸡蛋才有机会顺利孵化出健康的雏鸡,且温度越接近38℃,出壳率越高,小鸡也越健康。
所以,青岛网友家的活珠子虽然出壳,但毕竟不是在孵化器内孵化,90个活珠子出壳70只,出壳率约77.8%,考虑到是在无人照顾的自然情况下,这出壳率已经相当高了。
需要注意的是,我们日常在超市以及市场上买到的鸡蛋,通常都来自于大型养鸡场,大型养鸡场饲养的都是母鸡,这些母鸡根本没有机会与公鸡交配,产是也都是未受精蛋,无法开启胚胎发育。因此,生活中也就很难见到盛夏季节的鸡蛋产生“血丝”的现象。
当然,如果家里养的是散养鸡,公鸡、母鸡可以自由交配那种,就有很大概率获得受精蛋,夏季就有可能实现室内自然孵化。2024年8月,我家放在厨房里的几枚土鸡蛋(我岳母在乡下核桃园里自己养的),其中一枚就自然孵化了:

因此,炎热的夏季,出现活珠子自然孵化成为雏鸡的现象,也就不奇怪了。
只是,我从来不对活珠子有任何兴趣,更不会去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