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个回答

盐碱地种出的海水稻,口感难吃却越种越多,国家为何要大力发展?

无情无义
377个点赞 👍

海水稻这玩意儿,算是大自然的奇迹,结合着人类的巧思。

据现代农业学家的研究,海水稻是一个相当古老的籼稻亚种,独有变异6万多个,还存在大量盐诱导基因,让它从种子形态就能快速适应盐碱地,并且在多盐环境里迅速成长。

在含盐量0.9 ~ 1.2%的咸水中,海水稻毫不畏惧,真种植在海边,涨潮淹不死它,退潮了哐哐生长。

换言之,这玩意儿是真能在「不毛之地」盐碱地上茂盛生长,从另一种角度化解环境、粮食危机。

我国西北某地,已经成熟的海水稻田屹立于盐碱地特有的黑白土(高含盐量)之上

嘛,别吐槽,粮食危机一直都有,并不因为袁老的杂交水稻就一劳永逸地解决了,毕竟我国的盐碱地总共超过了1亿公顷(约15亿亩),涵盖19个省份,并不仅限于西北地区。

而且还在缓慢扩大中。

不同于我国的三北防护林,用来隔绝沙漠、缓慢根治沙漠化,盐碱地治理是个非常难办的苦活儿,水土一旦流失,就几乎回不来了。

能想办法的,就是有效利用盐碱地,通过合理种植、开发特定作物,让水土肥力慢慢回到「不毛之地」上来。

而不需要肥料、农药的海水稻,就成了首选作物,对了,这玩意儿还抗倒伏,长得又高又大,状如芦苇,浇水的话,用含盐量1%的稀释海水即可……仍然能大量省下淡水资源。

即使如此,我国研究者仍然在尝试增加含盐量灌溉水,进一步节约淡水资源

全身都是一般农作物能羡慕哭了的优点呢。

口感嘛,雀食不咋地,咸,粗糙,嚼着发硬,缺少淀粉,煮饭的话,就跟吃泡了老盐水的红米(江西的朋友应该知道)差不多。

湛江一带的海水稻粥,鼠吃着还不错,咸是真有点儿咸

但是它产量真的很高,在那些到处是盐碱地的省份,实际产量远超过农民大兄弟几代开垦、试图种植的常规粮食作物。

在袁老牵头用杂交水稻进一步改造之后,海水稻已经能在高寒的青海荒漠、炎热的迪拜沙漠里种植,亩产最高可达600千克,或者说,1200斤。

何况,农民大兄弟表示难吃又怎么样,能难吃过稗子、糠麸嘛?

「才吃饱几年啊小鬼?」

鼠做社会调查(旅行)的时候,被农民大兄弟这样评价了。

顺带一提,据我国农学家估测,我国有2亿亩盐碱地可以拿来种海水稻,多养活2亿人不在话下。

而且不需要透支式种植生产,只要保证亩产500斤即可。

广东某地的海水稻实验田,亩产突破800斤,将来就是一般海水稻田了

这几个数字都报告给了FAO——联合国粮农组织,就前几年调研亚非蝗灾的那帮人。

毕竟,全球还有约8.2亿人遭受饥荒的折磨,有约6亿亩盐碱地没能得到妥善利用。

而我国的努力,目前也只是起步阶段,晚于全球对海水稻的研究。

早在上世纪30年代,斯里兰卡的农民大兄弟就发现了最古老的海水稻品种Pokkali。

全世界最古老的海水稻品种Pokkali,长得有点儿像葡萄干,现在仍然被阿三哥、斯里兰卡人种植,产量不错

在二战结束前夕,印度就牵头开始培育耐盐水稻,之后是东巴基斯坦(今孟加拉国)。

到公元1979年,国际水稻研究所(IRRI)从上述国家的努力成果中,筛选出10个优良的耐盐品种,正式开始了全球海水稻普及化之路。

我国虽然在公元1981年才开始研究,公元1986年才由陈日胜先生在野外发现了我国独有的海水稻野生种,又花了5年培育出「海稻86号」……

但,很快就赶上了全球研究者的步伐。

并且在我国方面进一步研究中,发现在盐碱地种植海水稻3 ~ 5年,就能恢复一定的水土肥力,改种一般农作物,还能引来鸟雀繁衍生息。

比如在老广的江门滩涂,海水稻恢复了当地环境,引来了最看重水质的白鹭

感谢大自然的馈赠,和慧眼识珠的人类精英吧,让大家仍然拥有未来。

还没有人送礼物,鼓励一下作者吧
看星空的仓鼠
自由评论 (0)
分享
Copyright © 2022 GreatFir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