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个回答

盐碱地种出的海水稻,口感难吃却越种越多,国家为何要大力发展?

无情无义
3924个点赞 👍

看下图,这是海水稻米,红艳艳的一看就很好吃,但真正吃过的人却说,不仅粗糙坚硬没黏性,咀嚼时还有砂砾感,绝大多数消费者都觉得不好吃。

照理说,口感难吃的海水稻米,不应该继续种植,相反,我国正在加大海水稻种植面积,这又是为何?

海水稻

早在20世纪30~40年代,国外就开始大量种植海水稻,而中国海水稻的开端,还得从80年代说起。

1986年,中国农业科学家陈日胜,在广东湛江遂溪县虎头坡海滩考察时,意外发现一株高大的水稻。

令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这片区域盐碱度较高,普通水稻根本难以存活,但此时却出现一株水稻,陈教授意识到珍贵后,立刻收集了522粒种子开始培育工作。

2014年,陈教授团队成功将“海稻86”亩产从100斤,提高到了300斤,并成为首个官方认证的耐盐碱水稻品种。

2017年,中国山东、新疆、浙江等五大盐碱地实验基地,海水稻亩产突破800斤。

2019年,新疆喀什海水稻亩产突破1000斤。

海水稻的种植可行性已经被论证,那什么是海水稻呢?

简单的说,海水稻属于能在盐碱地存活的水稻,介于野生稻和栽培稻之间,由于多生长在海边滩涂地区,所以被称为“海水稻”。

海水稻通过汲取海水中的养料生长,高度1.8~2.3米,根系深度30~40公分,稻穗呈青白色,稻米呈红色,颗颗饱满,粒粒分明。

虽然海水稻的口感,确实不如普通稻米,但营养元素却更丰富。

海水稻米富含硒、铁、锌等微量元素,是普通大米的3~7倍,氨基酸总量是普通大米的4倍以上,此外还有γ-氨基丁酸(GABA)、花青素等成分。

也就是说,海水稻米不仅具有优质的氨基酸与蛋白质,核心矿物质含量更高。

为什么中国要大力发展海水稻?

海水稻具备很强的盐碱地适应性,能在土壤含盐量 3‰~17‰(重度盐碱)的环境中生长。

海水稻还不“挑地”,即便在有机质含量<1%或沙质土壤等很贫瘠的地区,也能正常生长。

也就是说,如果不种植海水稻,这些盐渍化的土壤,也没办法种植水稻小麦等粮食作物,属于浪费也是浪费。

现在,海水稻实验基地亩产量突破1000斤,就算普通亩产以600斤计算,你知道这是何等“可怕”的一件事吗?

中国可开发盐碱地约5亿亩,如果全都种植海水稻,每年将会获得3000亿斤粮食,远超很多省份的粮食年产量。

除了能额外增加粮食产量,海水稻也能改善当地生态环境。

经过科学研究,海水稻的根系会分泌一种有机酸,能吸收盐离子,3~5年后,土壤含盐量可降低约3%,并且这种有机酸还能中和碱性土壤,降低pH值。

海水稻的根系深度30~40公分,远超普通水稻,在生长过程中,根系能改善土壤通气性和透水性,增加孔隙度,缓解板结现象。

看到这里大家就明白了,经过海水稻种植的盐碱地,就会慢慢朝着正常农田改善,并且海水稻还具备防风消浪、促淤保滩、固岸护堤的生态作用。

种植海水稻不仅能获得粮食,还能改善附近恶劣的土壤环境,实在是一举两得。

此外,经过海水稻改良的土地,后期可以不种海水稻,能种普通水稻、豆类、果蔬类。

渐进式轮作:1~3年种植海水稻,4~6年种植大豆棉花,7~9年种植水稻小麦玉米。

接着继续用海水稻,慢慢种植在盐碱度更高的区域,继续循环往复,为我国不断增添更多的可耕种农田,期待早日实现粮食自主。

仙人掌中宝
自由评论 (0)
分享
Copyright © 2022 GreatFir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