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问题描述里的报道虽然只写了一个例子,但把几大矛盾基本都写出来了,和我了解到的(非深圳的)编内教师的状态也差不多。不少几年前选择当深圳教师的名校毕业生后来选择离职,自然是因为预期和现实不符。
最大的变量自然是“收入”。印象里,深圳中小学大批吸引名校毕业生时,许诺的年收入是三四十万,但后来随着经济增速的改变,大量奖金和津贴被砍掉,实际执行时,大约只有二十几万。这收入你要说差,肯定不差,但和预期差别还是很大的。年轻人在深圳想要出人头地,这个收入多少有些不够,而名校毕业生常常野心也更大。趁着自己还有从事其他行业的能力,及早跳出,重新开始,就成了很多人的选择。多当几年老师,可能真的很难再进大厂了。
低估工作的难度。学生自己考试成绩好,不代表书就一定教得好。尤其部分一路名校读上来的好学生,平时交流的人,学习自觉性和能力都很高,要是进了当地最顶尖的中学,那问题不大,和学生交流可能还很愉快;如果进了相对一般的中学,起步时难免不适应。觉得自己讲得很清楚了,但学生完全听不懂;课堂纪律不知道怎么管,学生的作业不知道怎么追:这些问题都会出现。
理念上的冲突。名校毕业生或许做题能力不错(其实也不见得,比如我个人高考过后就没考过大型考试了,早忘了该怎么备考了),但个人的想法很多,总希望把自己的理念传递给学生,能更素质教育一些,不希望把学生管得太死。顶尖学校,或许能摘两者之间取得一定地平衡,但还是得看成绩的,其他学校就更加了。理想和现实的冲突,难免让年轻人感到痛苦。
工作负担上的错误预期。网上总觉得教师工作轻松还有寒暑假,当初招聘是学校也是这么宣传的。但实际工作中,满不是那么回事。最基本的,移动互联网带来的家校群疯狂地侵蚀着教师和家长双方的个人时间。由于教师的触达能力和对家长的权威性,其他部门习惯于把自己的工作压给教师。
如果说“非教学任务过重”的问题,目前正在被整治,大量其实和教学无关的“教学任务”,也疯狂地占用教师的时间。教学比赛,就是一场和实际课堂无关的表演;每个学期/年,还要写教研论文,可学生还不就那么教,那有那么多创新的。平时还要准备各类宣传稿件往学校或者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社交媒体发,到底有几个人看啊?
要是碰上学校评什么称号或者级别,那就更麻烦了。来一个专家提一个意见,然后你就改吧。该往东改好,下个专家又建议往西,再改吧。有时候也不是专家真想怎么样,别人花了专家费请自己来,总不能说都很好吧,既感觉受之有愧,又显不出自己水平高。说两句后,校领导的任务就下去了。
总之,就业实际和预期有差距,那选择离开就再正常不过了。19~21年进去,能在22年果断选择离开,也算不错了。要是拖到23年或者更晚,那就很难抉择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