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可能是一个因为时代剧变而给深圳教师群体带来的比较悲伤的故事。
作为网友调侃的超一线城市中的「文化荒漠」,面对高校资源的贫瘠,深圳在吸引人才方面是认真的,在提高高等教育方面的地位也是用力的。
体现在特色高校和一些顶级名校异地校区的建立或者引入方面。
于是不仅大力支持深大的建设,还引入了北大、清华和哈工大等顶级院校,又建设了南科大等特色高校,甚至省内知名高校,也落地了深圳校区,另外利用自己国际教育方面的积累和大湾区的优势区域地位,建设了一批中外合办大学,比如港中深,北理莫斯科等。
在基础教育方面:
原来深圳为了吸引全国各高校的才俊,确实下了很大力气的,并且也是诚意满满,也知道什么叫做差异化竞争的。
深圳知道不能跟北京拼户口含金量,知道不能跟上海拼过高要求,不能跟广州拼文化氛围,但是可以跟这些地方拼整体待遇的,尤其是工资待遇。
于是,深圳教育系统曾以「真金白银」的诚意掀起全国教师招聘狂潮。2019-2021年间,深圳教育部门带着「年薪本科生26万+研究生28万+博士38万」的豪华配置横扫高校,甚至允许非师范生裸辞入场。当时流传的招聘海报上印着「有点钱、有点闲、有尊严不再是梦」的标语,看看当年下面这个媒体报道:

相比于现在,似乎换了世界。
据媒体报道:
北大硕士陈雪婷至今记得投递简历后,校长亲自带她参观校园时说:「在这里,你可以安心教书,不用操心职称和杂事。」
再看看当年深圳龙华区宣传的「教师招聘」信息:

当年,龙华设置的招聘门槛也并不高,非师范专业、无教师资格证也可以报考,无笔试,只面试。不心动么?
如果不心动,还可以告诉你当年作为本土高校的深大,引进人才是给的什么待遇:

你看,如果能够这么继续下去,做一个深圳的中小学教师确实相当于大学教师的待遇水平啦,你心动么?深圳真的是砸出了真金白银在吸引人才到基础教育系统的。
于是,到深圳的中学当老师,似乎成为了名校毕业生们新的选择。
龙华教育局的信息显示,近3年,该区从北京师范大学毕业的老师共169人,其次是东北师范大学124人,华中师范大学122人。值得注意的是,来自北京大学的老师也共有44人。
北京大学2018年的就业质量报告中,中初教育单位已被单独列作毕业生去向的一个类别,与高等教育单位、国有企业、机关、民营企业等并列。2018年,共61名北大学子去了中初教育单位就业,其中硕士42名,博士19名。
今年9月11日,深圳中学官网发布了《赴外公招2019届毕业生拟聘用名单公示》,拟聘用28名应届毕业生。28人中,4人博士、剩余24人全为硕士。学校方面,10人来自北大,5人来自清华,另有来自香港大学、厦门大学、香港科技大学、中山大学等国内一流学府的毕业生。

但是这种狂欢只是持续了三四年。
主要是后面疫情也来了。
这种「钞能力」确实砸出了奇观:2020年深圳中学新教师名单里,清北毕业生占比达35%,某重点小学甚至出现「全班教师均毕业于QS前50高校」的盛况。但硬币总有另一面——当时某新入职教师在知乎匿名写道:「面试时校长说不用写教案,但入职后发现每天要填12种表格,家长群凌晨两点还在@我。」
然后疫情的时候,不管是扫楼还是核酸检测,都能看到深圳教师的身影,似乎教学反而成为了一种兼职。
本来这批被高薪吸引过来的教师觉得,咬咬牙,坚持到疫情结束也就不用那么累了,如果还是按照原来的待遇,还是可以忍一忍的。
转折发生在2023年,也就是疫情要放开的时候。当教育部门开始推行「教师末位淘汰制」,取消人才住房优先申请权时,首批尝到甜头的名校生们突然发现:曾经触手可及的「铁饭碗」,正在悄然变形。当年签下的「年薪30万保底」合同,在绩效改革后缩水成「基础工资1.2万+课时费」,有教师晒出工资单发现,住房补贴从1.2万/月直降到4500元/月,相当于每月少拿7500元——这几乎是深圳应届生的平均工资。
更致命的打击来自「教育军备竞赛」的异化。2024年深圳某区推行「课堂革命」,要求教师用VR技术还原《荷塘月色》场景,却未配备相应设备。有老师自嘲:「我们现在是全科教师+摄影师+编剧,就是不当教书匠。」当教育理想撞上行政指标,北大毕业的心理老师张青青发现,自己80%的时间在填心理筛查表格,真正辅导学生的时间不足五分之一。
班主任需承担禁毒宣传、脊柱检查、反诈问卷等38类行政任务,某教师自嘲:「白天是文明创建迎检员,晚上是家长戴头盔监督员」,「没有差生只有差师」的考核标准,迫使教师用赛课奖项证明价值。
这种撕裂在2025年达到顶点。随着「双减」政策深化,深圳教师日均工作时长突破12小时,某初中班主任的日程表精确到秒:6:50到校查岗、7:30早读巡查、午休时巡查宿舍、晚上9点批改作业...更讽刺的是,当年用「落户深圳」吸引人才的杀手锏,现在反而成了枷锁——有教师吐槽:「户口挂靠在人才中心,租房补贴取消后,我连住的地方都要重新找。」
「咬咬牙就能过去」的想法,再一次遭遇到了暴击。
2025年,就在昨日,据某个教师从业者群爆出的消息,深圳有些学校在发工资层面,已经打了折扣,然后也有老师在微博上晒出了相关信息:

这真的是西部落后地区这一两年发不出绩效的中小学的观感,真的很少有人能想到深圳也有这么一天吧?
于是,那些因为高薪传说流向深圳的教师,尤其是名校毕业生,可能感叹的是被摆了一道,当年为了来深,放弃了帝都拿户口的机会,真的值得么?
那些曾经被高薪吸引的年轻人,最终败给的或许不是薪资数字,而是「用战术勤奋掩盖战略迷茫」的制度困境。其实突然的降薪,涉嫌系统性违约,可是深圳教师们面对这种制度性的巨变,议价权又实在太低....
其实很多人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完全忽略了一点:深圳的生活成本,尤其房价真的太高啦。
即便是高薪吸引人才,拿出20多万年薪吸引全国各地名校才俊的19年,相对于深圳的房价,教师也难言是一份多么体面的工作(深大教师也得蹲在厕所里哭...)
时至今日,恐怕有些人会感慨:本来只想偏安一隅,好好教书的,但是职场的水,太深了!
他们中有些人会选择无奈离开,但学校恐怕也不至于恐慌,反正在当前的就业环境下,总有无数人在后面等待,不断招新人填坑就好啦。在这些新人还有点教育情怀,面对贵得离谱的房价还没有很直观的感受,在他们不得不面对不稳定的现实之前,总还有点时间差的吧,能用就先用着。
以上!
我是花生哥,欢迎关注 @花生哥聊升学规划
专注分享干货带成长,助你打通升学与职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