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个回答

《大明王朝 1566》当中,六必居的老板怎么知道严嵩要倒台的?

剑风先生
368个点赞 👍

这段小说里是有写的,严嵩知道六心居的老板今年不敢再送酱菜到严府。那就证明他早就知道严党倒台。

徐阶卖这个面子给严嵩,让人跟六心居的老板说,送酱菜到严府。

电视剧里改了,让这两个人等六心居老板直接送酱菜到严府,删了前面这段曲折。

其实,我个人更喜欢小说的处理。

就因为电视剧里面改了才有题主的问题。

以下是小说原文摘录:

“徐阶:到府门外看看,六心居送酱菜的人来了没有。如果没来,立刻传我的话,催他们把新腌制的酱菜立刻送过来。”

过了良久,六心居的赵老板带着二十坛酱菜出现在了严府:“小民叩见阁老,今年小铺腌制的各式酱菜,一共二十坛,奉阁老之命都送来了。

小店今年新腌制的二十坛酱菜,按阁老吩咐给您送来了。”


这段话赵老板故意没有讲明白是哪个阁老吩咐他让他送“酱菜”来,体现的就是商人的精明。

谁家生意,不是做生意,聚散离合终有时,命运半点不由人。

严嵩的把持二十年的政治生命终于落幕。徐阶故意让赵老板送来酱菜,就是能让严嵩进宫进贡。

再回答题主的提问,除了严嵩倒台这一特殊背景,徐阶为何会以自己的名义,让六心居老板把酱菜送到严府,而非直接送到自己府上呢?

赵老板作为“皇商”多年,这些眼力劲他还是有的。


只是我总觉得这段描写有一种“钝刀割肉的痛感”。

这里徐阶已经知道,严嵩已经没办法再“使唤”六心居的老板把送酱菜到自己府上进贡给嘉靖。就假装温情地成全严嵩对道长的“孝心”,用自己的名义,让六心居的老板“最后一次”送酱菜到严府,再让严嵩入宫“供奉”给道长。

既给了严嵩这位二十载首辅最后一点体面,又暗合了自己想在嘉靖眼里维持“宽厚仁慈”形象的心思,尽显自己的风度。

这小小一个举动,就把朝堂上的体面、帝王的心思和人情世故都揉在了一起,可见徐阶的城府之深。

题外话,这一段“很绕”,中译中都很难。有时候,我真的“神烦道长”天天打哑迷。但是我自认为从道长这边毕业以后,阅读理解、“中文翻译中文”水平上了几个台阶。

继续回到剧里,徐阶非常克制地在严府,跟严嵩完成权力交接。

严嵩这位当朝首辅,不愧是经过几十年权力“腌制”过的老狐狸,并没有乖乖就范,直接就接过“供奉”酱菜这个“好意”。

他最后依然没有让徐阶“占尽上风”。

到这种时刻,严嵩还要提出写“一副匾”给六心居的老板。就是要让嘉靖知道他此刻的艰难处境。“看,平头百姓都害怕跟我这个做了二十年的首辅沾边。”

真是应了说书人那句“树倒猢狲散,虎落平阳被犬欺,落魄的凤凰不如鸡。”

双方到这一步,还打得有来有回,绝不轻易退让。

心理素质之高,权术之稳,不愧都是掌控帝国二十年的精英。

只是苦了赵老板,他只能直接哀求“小民小店都经营的百姓生意,怎敢求官家题匾,阁老万万不可,万万不可呀。”


事情到了这里,双方都暂时“偃旗息鼓”。只是这事很快就传到道长耳朵里。又变成另外一件事。



道长知道后,这三方势力又来了一次“反转”。


道长表面上是为了帮严嵩出最后一口恶气,实际上也是为了“敲打”继任者徐阶。

道长先是让严嵩尽管放心题匾,回头就让店家挂出来。

只是让严嵩把店名给改了,从“六心居”变成“六必居”。一把刀直挺挺“插”在心上,“杀人诛心”谐音“闭”。

这种行为就等于“脸都不要了”,直接“强权就是公理。”

徐阶被敲打时,也只能说“皇上圣明”。

最后落款还要盖“忠孝两个字”。其他人再提,就等于你们这群人都是不忠不孝之人。尽可能,在表面上也维护一点严嵩的面子,平民没资格嫌弃罪臣,场面“别太难看”。

这三个人里,最弯弯绕绕的始终还是道长跟严嵩。徐阶自以为是,以为能彻底“倒严”,到最终还是略输几筹。

道长最后的判决是,面子上可以“倒严嵩”,但是骨子里“倒严”不可以。

毕竟,六必居的酱菜可以不吃。

但是,他还要运木头修宫殿、焚香修仙、用茅台泡脚,把松木盆当一次性用品洗脚……这些都还是要靠“严党”“供奉”。

如饰我闻
自由评论 (0)
分享
Copyright © 2022 GreatFir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