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就是中国的债务黑洞,同样的公路,西南的维护成本是东部平原的5倍,西北的10倍。更别提西南集中了中国绝大多数的大桥,养护成本更是上天。每年光防灾减灾和基建维护费用都够西南省份喝一壶的。



这波大基建就是压上了三十年乃至更久的债务,建了一堆没有可持续性、没有可盈利性、没法移动、丑陋的基建,主体就是鸽子楼。而且最为痛苦的是,接下来如果长期通S,债务压力反而越来越大,这和之前通胀时的债务不一样,通胀能化解债务,但通缩会进入债务螺旋,参考隔壁日本的债务和僵尸企业问题。
中国住宅如果一开始就实行日本的一户建或者美国那种郊区别墅,到底能不能行得通?
我在上面的答案说过,只有独栋为主或者至少占到一半以上比例,才是可持续的城市规划,因为城市是需要更新的,独栋拆旧建新非常容易,而居民楼特别是高层居民楼,越往后维护成本越高越难拆。现在房地产大规模过剩,库存又回到了历史最高点,积累的债务难以想象。
如果近十年的大基建建的是独栋或者联排,那就避免了烂尾楼问题、停车难问题、上下楼扰民问题、居住面积普遍不到100平问题,独栋+电动汽车+家充+屋顶太阳能是多么好的体系,如果大基建是这样,不就刚好和现在的产业衔接上了吗?还用得着和物业撕逼车库能不能装充电桩吗?
最近几年各地已经证明了所谓公共交通+高层居民楼根本行不通,公交、地铁上座率不足、亏损发不出工资屡见不鲜,以至于深圳地铁离了房地产都巨额亏损。
什么都要有个度,有个阈值,明明有美国珠玉在前,还非得自己创新修全球独一家的高密度鸽子楼,带一堆亏损靠补贴的交通系统,小区车位不足导致千人汽车保有量只有马来西亚的一半。
中国最合适的城市规划理应是类比欧洲,市区有部分低层居民楼,郊区大范围独栋,工厂设在郊区,商业设在市区。而不是现在的工厂设在市区里,周围建满鸽子楼,打工人下了楼就进厂的纯生产导向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