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和房产税关系不大,鉴于现在的政策导向,十年内都未必能全面落地房地产税,就是单纯的成都比别人慢一拍罢了,且某一天的挂牌量增加没有长期意义,真正的高峰是2023年和2024年两年,总挂牌量一度突破26万,很多新闻用词是全国第一,对比来看,你会发现这几千套的波动其实也并不是什么大事情,就是房地产出清周期的基本特征之一,无非就是以前投资的房子,回归市场的过程,且成都比别人慢半拍。
之前写房地产很多,两个经常被拿出来讨论的城市,一个是南京,另一个就是成都,南京的特点是跌非常早,大家还沉溺在房价永远涨的时候,南京的房价就开始跌了,也就是2022年初,而成都不同,就连所有一线城市都开始转跌的时候,成都硬生生的多抗了几个月,也就是说,成都是我国房地产最后一批下跌的,抛售也往往慢半拍,别的城市早就从2022年底就挂牌量激增了,而成都要到2023年中下旬,一直延续至今,不是突然有那么多人买房子,而是早就开始抛售了,能现在才根据某一天的数据得到“突然”那么多人卖房子,确实有点后知后觉了,根据最新的数据来看,2025年成都的总挂牌量反而下降了一些。
所以干啥事,都要做一步看三步,等你现在才看到房地产抛售,黄花菜都凉了,且根据一般规律,二手房越限制,则出清周期越长,比如以前的限售政策,现在也逐渐放开了,甚至鼓励二手房的成交,以此争取一些置换和改善群体,如果仅从实际生活面积改善来看,其实房价下跌对于置换群体也没有那么大的损失,旧房子是卖便宜了,但新房子也更便宜了,相当于额外面积部分是低价买的,损失毕竟不是纯投资那么大,二手房供给越多,结合需求下降,价格自然继续往下走,总有扛不住资产负债压力的拿出来抛售,这是一般的经济规律罢了。
至于房地产税,宁可打破地方政府债务上限,也不愿意征收房地产为主的市政税,有时候和养老金改革一样,并不是技术问题,而是阻力问题,中产一套房享受一套公共福利,交一套市政税(主要用于教育和公共基础设施),其实也不亏,越买不起房子的,孩子同样可以享受基础教育资源,而拥有几十套房的人那就亏损大了,真正的削峰填谷,占用的城市土地资源越多,交税越多是很正常的,租售比在收入水平下只有1~3%,地段越好反而租售比越低,不是租金低而是房价太高了,甚至覆盖不了房地产税,你想转嫁到租客身上,你怎么不把现在几十万百万跌的亏损转嫁到租客身上,反而租金普遍下降了,这是收入决定的。
房地产税是唯一一个可以替代土地出让金维系城市基础设施和教育等支出的税源,且与房地产价值挂钩,你不能又想卖时候越贵越好,还希望交税的时候估值越低越好,技术层面早就不是问题了,且信息时代,征税成本没有那么高,万事俱备,只是阻力太大了,掌握资产越多的群体,对于资产税的阻力越大,这是必然的,且房地产税一出,持有成本剧增,收入水平又决定了房租上限,会继续增加市场供给,降低价格和降低空置率,从而实现资源的更合理利用,只是十年内估计都很难推出,调控价格和供给,从而实现泡沫出清也只能靠市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