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个回答

如何评价山西省临汾市财政局付雪海事件,5年3次犯罪仍被提拔为财政局长?

言之有李
880个点赞 👍

目前看,《现代快报》对“付雪海事件”的评论是最犀利的,字数不算多,但剖析直击要害,狠狠地戳中了几个关键且深刻的“本因”问题。

该报首先直戳制度执行为什么失效。

文章直指付雪海事件中干部选拔任用中的“三龄两历一身份”核查,以及“凡提四必”等严格规定在实际执行中形同虚设的本因。

这其实是最核心的问题。

国家看似设计了一系列的严密制度来防止违规任用或带病提拔,但付雪海有过三次判刑的极端情况却居然能瞒天过海且能步步高升,说明了制度被严重击穿。

该评论没有停留在事件表面,而是直指制度空转以及执行不力的本因。

第二,对于可能会被托词脱责的所谓信息壁垒,该报道进行了深刻质疑。

文章承认了过去信息核查存在的客观困难,但是指出,这并不是理由。由此,文章进行了连问,问:三次判刑并且相关记录如判决书 档案 户籍 口碑等事实,为何会在长达数十年的时间里没有被任何一级组织机构发现呢?他们这些权重部门有没有做过尽职调查呢?有没有进行过走访、函调、查阅原始档案等呢。

所以文章毫不掩饰自己的态度,质问这绝不是所谓的客观困难能解释通的。

第三,事件的本因到底是什么?该评论暗示核查人员可能存在严重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甚至可能是浑浑噩噩尸位素餐,没有履行应尽的甚至是基于常识的核查义务,这才是根本原因之一。

文章指出,履历造假的背后存在着系统性腐败,存在着权力寻租与庇护,这是本因。

为此评论的观点犀利,明确道出付雪海“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背后必然存在“神秘力量”或“贵人”的帮助,并强调,要倒查数十年,必须让其“贵人”付出代价。

想想的确是,一个三次入狱的人能够成功伪造履历并通过层层审查,单靠个人力量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

现代快报的评论不可谓不大胆,它就此指向了更令人担忧的可能性:或许存在着一个有组织的系统性的腐败网络为其提供庇护,篡改档案打通关节。

评论指出,权力的滥用、寻租和庇护链其实是吏治腐败的核心问题。

评论将事件定性为“性质十分严重,影响十分恶劣,问题十分典型”,它措辞严厉地强调了这严重损害了政府部门形象。

或许,这的确不仅仅是一个个体造假案件。它真实地发生在干部选拔的核心环节,严重挑战了组织原则和干部管理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一个犯罪分子长期潜伏在重要的领导岗位,会极大地动摇公众对政府选拔任用干部的信任基础,其危害性之深或已经远超了普通的腐败案件。

最后,评论发出了灵魂拷问,问还有没有类似的案例呢,还有没有其他的“瞒天过海”者呢?

到底还有没有呢?

或许,付雪海事件的确不是孤例,因为评论中提及了“1岁工作、22岁退休”的荒诞事件。

文章说,犯罪分子混入干部队伍简直比《潜伏》还要“戏剧化”,也更让人难以接受。这些联单追问直指问题的广度与深度。

现代快报之所以评论的好,其实就在于它没有停留在就事论事方面,而是层层深入,它从个案里剖析制度漏洞,又从执行不力追问责任缺失,最后指向了可能存在的腐败庇护。这是溃坝之蚁,进而引发了对普遍性问题的担忧。

总的看,这篇评论逻辑清晰,批判有力,确实切中了这一恶性事件的要害和深层根源。

评论呼吁需“倒查数十年”以及严肃问责贵人等,其实质是反映了公众对彻底查清真相、严惩责任人的强烈期待。

对此你又怎么看呢?

还没有人送礼物,鼓励一下作者吧
鲁八两
自由评论 (0)
分享
Copyright © 2022 GreatFir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