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这几年一直在“瘦身”呀,只是这次从组织最顶端开始精简了。在现在这个大环境下,感觉不光阿里,乃至整个互联网行业都从“造梦时代”到“清算时代”在过渡了吧。
对我们普通人来说,它传递出的信号可能有这些:
- 大厂虽然还是很多求职者的最优选择,但是大厂的饭碗更脆弱了,它们自己也在拼命瘦身求生存;
- 越来越多职位往“能赚钱、能降本、能搞定事情”的方向倾斜,没有太多去扩张去拼烧钱的岗位了;
- 大厂的工作压力会更大了,如果你还想进大厂,要有更强的业务价值和更高的抗压能力。
未来的大厂,再也不是讲理想的地方,是做项目、讲KPI、拼ROI的地方。普通的打工人可能现在连保住一个正编岗位,都得靠真本事了。
说回阿里这事,我觉得主要有以下几个信号吧:
1. 阿里要持续“战略收缩”
过去一年多,阿里组织架构管理的关键词就是两个字:“瘦身”。
从“1+6+N”拆分,到调整盒马IPO、再到把大文娱重新整合,这一切背后其实就一个逻辑:不再铺摊子搞扩张,而是收口聚焦盈利和效率。
你看这次合伙人从26人一下减到17人,减了整整1/3,本质上和去年“取消钉钉独立IPO”“菜鸟裁撤海外团队”一样,都是从组织最顶层开始精简,也就是常说的“砍管理、提效率”。
以前阿里讲的是“百年企业、使命愿景、造福社会”那一套,现在是讲“核心业务要赚钱、冗余组织要精简、管理要扁平”。
2. 过去创业的“合伙人模式”可能更多要变成“职业经理人”了
阿里早期推“合伙人制”其实是个很聪明的设计。它让管理层拥有选拔权和控制权,不容易被资本方牵着鼻子走——可以说,这机制某种程度上保障了阿里的文化传承和独立性。
但现在再看,“合伙人”这个身份已经逐渐在去神圣化、去神秘化了。
你看这次退出的,有老阿里人(彭蕾、童文红),也有中高层业务负责人。换上来的,是蒋凡——电商板块现在唯一的“现金奶牛”的头。
这其实说明一个很明显的倾向:现在的阿里更看重能不能做业务,而不是是不是资深元老、有没有文化继承。
说白了,“讲故事的时代”过去了,现在是“谁能带来利润”的时代。未来你会看到越来越多业务导向的职业经理人进入决策层,“合伙人”更多是技术名词而不是价值标签。
3. 在现在的大环境下,大厂“精简高层”也成了共识
这两年不止阿里,腾讯、美团、百度都在做一件事:砍人 + 换将 + 聚焦主业。背后原因无非两点:
- 经济环境下行,利润压力太大:老业务增长放缓、新业务还不赚钱,资本又不愿再烧钱,企业能做的就是砍成本。
- 监管趋严,过去野蛮增长不可持续:尤其阿里,经历了蚂蚁事件之后,合规已经成了底线要求。过去那种“高增长+高决策自主”的日子,回不去了。
所以现在阿里,真正重视的是两件事:一个是电商,另一个是阿里云。其他业务要么裁,要么并,要么削预算。
所以可能就业更加冷了,不知道啥时候能好起来呢?或者有什么新的时代会到来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