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中国崩溃论”声音最大的地方一直是国内。
不少年轻人喜欢把当下渲染成最糟糕的时候,认为国家过去一片向好,轮到自己时经历的却是从未有过的困境。但要是回顾过去四十多年,会发现每个阶段都在遭遇过去从未有过的困境,论增长率,现在不是最低的时候,论失业率,现在不是最高的时候,论通胀率,现在同样不是最严重的时候,论治安论贪腐论内外严峻形势,现在更是完全排不上号。过去的人们面对自己时代的问题时也很绝望,也觉得国家要完蛋,这种持续多年的情绪跟“中国崩溃论”别无二致。
大概是中学历史课本写得太简略了,官方又只宣传正面案例,导致部分年轻人对过去一无所知。我翻了下中学历史教科书里关于改革开放部分的描述,只讲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经济特区、国企改制等几项政策,其他就都是成绩,中间遇到的一系列问题只字未提。




这给大部分年轻人造成了一种印象,就是改革开放前我们内忧外患,改革开放后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市场经济是灵丹妙药,中国一服下就包治百病。
但都2025年了,真有人相信市场经济能治百病?以及如果单纯搞改革开放就有用,那为什么俄罗斯等一干改革加开放的国家会把经济给搞崩?
事实上从1978年以来,几乎每一年都在面临各种各样的严峻形势,每个时期都有每个时期的复杂课题。面对这些情况,每个人给出的药方又都不一样,甚至于从高层到民间都不止一次犹豫过要不要干脆放弃改革,直接退回计划经济。
教科书里会说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启动了改革,于是一切都欣欣向荣,完全不提洋跃进的恶果在79年爆发,政府盲目引进大量外资设备导致出现财政危机,随之而来的是大量人员失业,又撞上知青回城,导致治安下降到建国以来最低水平,迫使中央在83年启动了严打。
也不会提双轨制改革产生寻租现象和倒爷群体,外加国企改革让部分人士成功挖到国家墙脚,令一部分权贵势力迅速致富,贫富差距急剧扩大,腐败现象也层出不穷。
更不会提物价闯关失败导致物价飞涨,社会陷入动荡最终连带引发国际封锁;金融改革导致经济过热,大量财富因无良机构暴雷而当场蒸发;公共事业下放,地方政府无力承担促使医疗教育成本猛增;国企改制,大把工厂倒闭,员工纷纷无补偿下岗;三农问题日渐突出,群体上访事件层出不穷;金融管制开放,地方政府过分依赖土地财政,令房价暴涨;再之后就是大家熟悉的产能过剩、人口老龄化、出生率下降等等等等。
动漫小说影视剧喜欢描写那种对一切事物未卜先知,对所有问题都尽在掌控之中的全能角色。但现实里的改革从来都是走一步看一步,眼光如果放得过于长远而不顾当下,往往刚起个头就被扑灭。而且现实中互相作用的要素太多,偶然性也很大,根本无法被模拟,政策实际实行后的效果往往跟预想中完全不同。即使让现在的人穿越回过去,知道正确的方向,要实现目标也必须一步一步稳妥推进改革,根据所处阶段不停进行调整,更不用说身处当时的人并不知道改革方向是否正确。比如国企改革就磕磕绊绊,方法换了一套又一套,效果却始终难以令人满意。
中国的改革开放是把全世界最大的计划经济国家改造成混合所有制国家,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内容最复杂的改革,没有成功先例可以借鉴。国内外对中国改革能否成功是没有底的,并且任何改革都会在当下牺牲损害一部分人的利益,所以当这么多的负面声音此起彼伏出现时,任谁都会对改革的结果产生怀疑。
80年代末各种问题集中爆发时,不光外国的经济学家觉得中国的改革开放要泡汤,国内呼吁停止改革开放的声音也是一浪高过一浪,所以才有了92年的南巡讲话。
可以说那会搞“中国崩溃论”不仅不丢人,反而能得到大面积支持,毕竟我们自己都觉得再搞下去马上要崩。结果中国经济不但没崩,还越来越好。如果把今天的情况告诉那会的人,估计最乐观的人都会笑你在痴人说梦。
但这不代表现在的我们也可以对未来无限乐观,事实上现在的大量问题就是当年没能解决的问题一直积压下来形成的,例如公共服务水平不足、产业结构严重畸形、消费能力低下、城乡差异巨大等等。这些问题并不会自然消失,如果处理不当会在未来以更加剧烈的形式爆发,给经济造成重创。
我以前十分相信公知的一套说辞,就是中国这块土地只要政府不折腾,什么事都不去做就能飞速发展,后来知道这其实并不是什么原创理论,只是复述了一遍哈耶克的新自由主义。事实是中国政府做了大量的工作,不断根据现状调整政策和发展方式才有了今天的成绩。信奉新自由主义,政府什么都不插手,搞摆烂式发展的国家遍地都是,结果通通陷入了重大矛盾危机。
中国想要继续发展下去,就必须对一切社会矛盾经济问题严阵以待积极作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该松的时候松该紧的时候紧,该坚持的坚持该改的改,一边解决当下问题一边做好长期规划,不能有半分松懈。
总之一句话,这个国家的日子从来没有轻松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