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希特勒兵败自杀的桥段,苏联电影《解放5:最后一击》里希特勒与各位男性下属握手告别后推开房门,看见一脸恐惧的爱娃·布劳恩,强行把她按到桌子上喂毒药,然后再颤颤巍巍地拿起枪自杀;德国电影《帝国的毁灭》里,希特勒是跟所有手下无论男女,包括女主角,那个在战后幸存的,其回忆录被改编为此电影剧本的女秘书,以及戈培尔的妻子等人一一握手告别,然后和自愿留在地堡里和希特勒一起去死的爱娃一起自杀。期间许多的下属无论男女都表达了要和希特勒一起给第三帝国陪葬的愿望,被希特勒拒绝了。最后戈培尔的妻子亲手毒死了自己的所有孩子,连戈培尔都狠不下心来干的事情她也干了,花絮说演员都演崩溃了,最后和戈培尔一起自杀。
两个版本哪个更贴近史实是显而易见的,我要分析的是为什么苏联要这样改编。原因很简单,在进步主义学说下,女性特别是年轻女性,作为被进步主义学说定义的“弱者”被强行定义为了好人,年轻女性就被认为成了纯真的,无瑕的,完美的,善良的。只有那些饱经风霜的老年女性才可能会是邪恶的老妖婆,至于为什么年轻的少女会变成老妖婆,那当然是社会的环境的错,是旁边的男性的错,小姑娘怎么可能有坏心眼呢?从这里你就能知道苏联电影为什么要这样改编了:都是希特勒的错,都是戈培尔的错,都是这些男性的错,爱娃就是个懵懂的小姑娘被希特勒骗了,就是这样。所以为什么会有人用大数据分析出女性犯罪减伤30%的判罚了吧,这就是底层逻辑。
这个游戏我刚买下来还没下载,也不打算玩就是花29块钱支持一下。我就推测一下剧情:这个剧情里面的女性不全是捞女,一定有好的女性。但这就足以让女权破防了。这些女权主义者一直在干一件事,就是消灭文艺作品中的女性反派。依我看文艺作品中的反派有种,第一种是那种脸谱化很严重的反派,这个反派完全就是邪恶的化身,作恶只是为了贪婪,为了欲望,或者是精神变态。就算是因为什么原因变成坏人的,也并不会深刻地对他变成坏人的原因做详细讨论,交代他为什么作恶只是为了让剧情完整,主要目的还是歌颂主角与反派的英勇斗争。现实生活中的捞女显然是这一种。第二种就是对反派的人物弧光有充分的展示,最终是为了指向批判导致人物成为反派背后的深层次原因。第三种就是被第一种反派忽悠或者胁迫去做坏事,其悲剧的结果在剧情中只起到了让第一种反派看起来更加邪恶的作用。可以看看近些年的各种文艺作品,哪里还有几个女性反派?就算有女性反派,那一定是第二种或者第三种反派,因为受到了什么压力不得已成为反派,正如苏联对希特勒最后时刻的改编一样。因此只要出现了这种第一种反派的文艺作品,在女权主义者看来就是“辱女”。